劉三姐文化與廣西戲曲創作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6-09 09:52:53

  王 馗

  《劉三姐》是廣西戲曲界于1959年創作首演的彩調劇藝術經典,經由電影藝術的轉化,迅速在海內外獲得廣泛傳揚,歷經一個甲子,至今膾炙人口。隨著時代變遷,《劉三姐》被更加多樣的藝術形式、文化創意形式,反復創作改編,共同形成久演不衰、久唱不歇、久傳不止的文化現象,“劉三姐”因此成為當之無愧的廣西藝術文化品牌,成為獨樹一幟的中國文化形象品牌。

  劉三姐文化的卓然獨立和深入人心,來源於年輕的彩調劇在劇種個性化發展中的經典成就,來源於時尚的電影等現代藝術在面對民族文化遺産時的創造轉化,來源於和諧的廣西各民族對歌舞戲劇藝術的豐富展示。“劉三姐”是彩調劇六代演員藝術傳承相續打磨的戲曲藝術高峰。彩調劇《劉三姐》的藝術形象與歌舞內容,是劉三姐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在60多年的時間中,六代主演們不斷地為這部經典戲劇葆有濃郁的青春氣息,也始終維護著這部作品在劇種舞臺表演藝術領域的經典地位。

  世代的歌舞傳唱,世代的時尚更新,世代的藝術擴容,讓這部作品見證著彩調戲從傳統的調子戲,到融入民族歌舞、時尚韻律的現代彩調戲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甚至在當代又以熟悉的曲調旋律來創作《新劉三姐》,實現著“劉三姐”從古典意蘊向現實生活質感的蛻變。而在這種不斷增衍變化的“劉三姐”藝術中,彩調劇《劉三姐》的舞臺藝術進一步臻于藝術高峰,廣西民族民間生活氣息熏染下的歌、舞、詩、戲,不斷地減弱那些時代留在藝術中的痕跡,宜古宜今,亦雅亦俗,更加凸顯齣戲以人傳、曲以人傳的藝術本色。

  《新劉三姐》的創作,凸顯劉三姐文化對於當代生活和新時代理想的涵攝與延展。今天舞臺上的“新”,當然是保持戲曲本體而進行的時代生活再現,那種嶺南農村、民族族群的現實狀態最容易像今天眾多的現實題材創作那樣,流於一般性的政策圖解,但是《新劉三姐》卻儘量避開這種創作誤區,依然用歌唱的美、山歌的美、人性的美,來審視八桂大地這塊文化空間中人們的去留與生活。這部作品注重情感表達,張揚人性美好,肯定草根立場,表達詩性人生,崇尚民族共同意識,彰顯國家現代立場,形成與眾不同的戲曲舞臺面貌,以優雅的藝術化、輕鬆的娛樂化來建構現代舞臺,成為追步《劉三姐》藝術宗旨的又一部跟進之作,也是劉三姐文化實現現代轉化的又一個精彩個案。

  縱觀劉三姐文化的內涵的演變與拓展,可以看到一部優秀的戲曲經典構成了這個文化現象的重心所在,而在這個文化現象不斷地發展變化進程中,戲曲藝術經典與時俱進,深度地吸納著多元的時代文化藝術內容,進一步深化著戲曲藝術的經典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給電影《劉三姐》的主演黃婉秋女士回信,強調“電影《劉三姐》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它植根于廣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提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在60年的時間裏,廣西的藝術工作者們讓彩調劇、電影以及多樣的文藝形式所創作的《劉三姐》的經典品質熠熠生輝,也必將在未來更長的時間裏,讓彩調劇更多的新創作品、讓廣西的戲曲藝術作品層樓更上,持續輝煌。借用總書記回信指出的,“繼續發揮老藝術家的表率作用,帶動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放歌”,我們的歌唱會更加飽滿熱情,我們的創作會更加良性成功,我們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成果會更加多彩多姿。

  (作者係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戲曲學會會長)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