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海洋漁業資源進行生態補償 北海:5年放流4.5億尾苗種
為放流魚苗打上標誌。
放流。
監測人員對放流海域生物進行調查。
6月3日下午,國家管網集團北海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在鐵山港海域,舉行廣西液化天然氣(LNG)項目二期工程海洋生態補償增殖放流活動,共向鐵山港附近海域投放卵形鯧鲹、黑鯛、黃鰭鯛、長毛對蝦、日本對蝦、鋸緣青蟹、方格星蟲、華貴櫛孔扇貝和施氏獺蛤等重要經濟魚蝦蟹和貝類共計9498萬尾(只),苗種採購資金614萬元。至此,5年來,北海已累計增殖放流超過4.5億尾(只)漁業苗種。
據介紹,2016年以來,國家管網集團北海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實施廣西液化天然氣(LNG)項目施工期的漁業補償增殖放流活動。2017年和2018年放流品種包括真鯛、黑鯛、黃鰭鯛、卵形鯧鲹、長毛對蝦等各類苗種共計2.1億多尾(只),苗種採購資金合計940萬元。
“開展科學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恢復海洋漁業資源量,改善海洋生物群落結構,增加漁業生物種群,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同時還可直接提高水域生産力,促進漁民增産增收,以及漁業生産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研究員孫典榮介紹,近年來,我國持續在北部灣海域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均取得較好效果。
漁業資源跟蹤監測調查結果顯示,放流後調查海域內放流目標種類黑鯛、真鯛、卵形鯧鲹、黃鰭鯛、長毛對蝦和墨吉對的資源量分別提高4.25倍、11.42倍、2.3倍、3.67倍,投入産出比約為1:14,增殖放流效果明顯。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北海煉化公司與自治區水産局、北海市水産局簽訂《石化碼頭漁業資源生態補償協議書》,公司投入1400多萬元,分3年採用增殖放流的方式,對漁業資源進行生態補償,2019年和2020年已先後組織兩次增殖放流,共投放1.5億尾魚類入海。
本報記者 藍永前 通訊員 蔡志軍/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