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生態立區 綠色崛起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6-16 09:39:40

  原標題:廣西林業深耕奮進數十載 生態立區 綠色崛起

  本報記者 袁 琳 通訊員 張慶志 楊智強 張 雷

  1952年,黃溫利、黃秀蓮夫妻二人與26名年輕人來到高峰林場時,林場到處荒山野嶺,場部只有一間破爛的泥土房。

  為了綠化荒山,28名年輕人在陡峭的“大高峰”山頂安營紮寨,住的是茅草棚,睡的是木頭架子,吃的、用的全靠肩挑人扛。每人只有一件蓑衣、一截竹筒、一把鋤頭,頂著嚴寒酷暑,堅持不懈大種樹。

  如今,黃溫利、黃秀蓮這對“全區勞模”伉儷青絲雪染,曾經的荒山早已披上綠裝。八桂城鄉,處處綠意蔥蔥、生機盎然。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實踐,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作出積極貢獻——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全國第一,人工林、速豐林面積和森林年生長量、年木材産量、森林蓄積年凈增量均居全國第一,植被生態品質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全國領先……“山清水秀生態美”成為壯鄉實實在在的金字招牌、最大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

  1950年,廣西的木材産量僅有1.66萬立方米。彼時的東北,作為全國木材主産地,“霸主”地位一坐就長達半個多世紀。

  二十世紀末,廣西利用良好雨熱條件,大力發展桉松杉為主的速生豐産用材林。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林業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珠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造林工程,不斷培育優質森林資源,躋身全國最重要的木材生産基地。2020年,全區木材産量4200萬立方米,以約佔全國5%的林地,生産出超過全國50%以上的木材。

  廣西木材加工業快速發展,林木採伐量一增再增,但並沒有帶來森林資源的退化萎縮,反而同時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底,廣西已連續12年每年植樹造林300萬畝、義務植樹8000萬株以上,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2.5%,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到1.87萬億元,均居全國第3位。

  伴隨著森林面積連年增加,生長著的木材更是連年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區活立木蓄積量從1950年的1.65億立方米增長到9.47億立方米。

  廣西由此成為連續多期森林資源清查中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的省區,在全國獨樹一幟。“生態立區,綠色崛起”,在廣西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富有成效的生動實踐。

  生態改善與産業發展雙贏

  初夏時節,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隆壩村,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藍鈞建設的毛葡萄種植示範基地裏,毛葡萄枝枝蔓蔓爬滿架,細密的花骨朵即將盛開。7年前,藍鈞大學畢業後,回到隆壩村與貧瘠的石山“死磕”。從最初租種的250畝荒山和水泡地,到如今1050畝基地,他帶動了32戶脫貧戶通過種植毛葡萄增收,去年有的農戶靠此一項增收2萬元。

  “毛葡萄可以在石頭縫裏生長,一株就能覆蓋1畝乃至幾畝石山。”藍鈞説,他通過種植毛葡萄,這幾年年均收入數十萬元。

  都安境內石山面積近九成,被稱為“石山王國”。近年來,通過石漠化綜合治理,全縣生態惡化態勢得到進一步遏制。“2020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比2009年增加了6183.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0.46%。”都安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韋青山説。

  石山長“秀髮”,荒漠變綠洲。石漠化這一頑固的“地球癌症”,遭遇了八桂林業人最頑強的阻擊——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衣”,一戶戶農民掙脫貧困。在與石漠化進行的戰略性對決中,廣西林業生態建設又一次換來了“山清水秀生態美”。全國岩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西石漠化土地同比凈減38.72萬公頃,減少率20.2%,凈減面積超過1/5,治理成效穩居全國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將石漠化治理作為生態廣西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不斷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點縣的範圍,持續增加資金投入。各地林業部門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銀花”等10多種混交造林模式;全區自上而下推廣石漠化治理林業建設“六字”方針,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退耕還林)“管”(林木管護)“沼”(建沼氣池)“補”(生態補償),建立100多個治理示範點。

  目前,廣西岩溶地區林草植被蓋度達66.3%,較2011年增加了3.9個百分點;改善型土地面積53.19萬公頃,相當於退化型土地面積6.4倍,生態修復程度遠遠超過生態退化程度,壯鄉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後生態狀況穩步向好。

  生態建設邁快步,産業發展也不落伍。在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全區林業部門始終堅持生態治理與發展林業産業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岩溶地區有限的土地資源,突出發展和壯大規模化、專業化的石漠化林業特色産業。馬山縣古零鎮弄拉屯在石山搞起了“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平地糧、低窪桑”的立體生態農業,去年全屯村民人均收入超1.8萬元,是2008年合作社剛成立時的7倍。

  作為全國最大的木材生産基地,廣西豐富的木材資源為打造“千億元産業”造紙與木材加工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20年,木材加工、林下經濟、林業生態旅遊穩定成為廣西林業的三大千億元産業;廣西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7521億元,年均增長12%,從全國第5位躍升到第2位。

  穩步增長與結構優化同步

  經濟穩步增長與結構優化如何同步?廣西林業部門給出了方略:提高林産品深加工率,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強競爭力。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下,自治區林業主管部門加快木材精深加工産業項目建設,深入推進以提升森林資源品質效益為核心的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産業穩步增長與結構優化“同步”。“十三五”期間,全區林業總産值年均增長24.1%,高出全國、全區年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

  人造板産業是全區木材加工業的核心産業。近十年來,廣西人造板行業加快結構調整,兼併重組有序推進,落後産能不斷淘汰,綠色環保産品逐步增加。截至2021年5月底,全區已建或在建林業産業園區達39個;創建各類現代特色林業示範區(園)1222個,遍佈八桂。廣西森工集團、豐林集團、祥盛公司等人造板企業先後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生産線,“高林”“豐林”“三威”等纖維板以産量大、品質優而享譽全國,大型人造板企業産品一等品合格率均超過95%。

  森林旅遊等新産業新業態正加快發展,環綠城南寧森林旅遊圈建設全面啟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與廣西建設旅遊大區戰略有機銜接、融為一體。2020年,廣西已建立自然保護區78處、森林公園61處,國家濕地公園24處、地質公園23處、風景名勝區33處、森林康養基地47處、森林生態文化旅遊核心示範區21個,林業生態旅遊産業綜合産值達1472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林業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基地。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