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2名龍州織娘挑戰世界最大壯錦 她們預計用5個月時間編織長12米、寬2.3米作品《美麗壯錦獻給黨》
織娘們正在夜以繼日織壯錦 本報記者賴有光 攝
■本報記者陳蕾/文 賴有光/圖
穿梭、拉筘、挑花,伴隨著“哐當、哐當”的節奏感,一根根彩色絲線仿佛被注入生命力。昨日,在位於南寧非遺生活館的織錦廠房裏,來自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的織娘們正忙著編織一幅長12米、寬2.3米的《美麗壯錦獻給黨》壯錦作品,該幅作品預計於今年國慶節期間完工,並將刷新世界最大壯錦的紀錄。
織錦織出幸福好生活
清晨7點,織娘李冬蓮早早來到織錦廠房,開始熟練地操作織機。與常見的家庭織機相比,這臺特製的織機顯得格外高大,僅高度就達到5.5米,共有6120根黃色經線從上方垂落,而織娘們需要利用28000根緯線,才能織出最終的作品。
今年29歲的李冬蓮14歲起就跟隨母親學織錦。在她的家鄉板池屯,織壯錦是壯族婦女必須會的手藝,壯錦也是嫁粧中的不可或缺之物。“以前村裏人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甘蔗,一年到頭也攢不到多少錢。”李冬蓮説,自從織錦變成了工作,每個月就有5000元的穩定收入。
這樣的改變自2016年開始。當時,廣西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和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板池屯建立了龍州壯錦技藝工坊,通過“博物館+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模式,當地織娘們在居家織錦致富的同時,讓壯族織錦技藝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實現了對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産性保護和推廣性傳承,形成了一座“可移動的壯錦博物館”。
以手藝表達感恩之情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板池屯織娘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是建黨100週年,織娘們滿懷對黨的感恩之情,織錦就成了她們表達心中謝意的最好方式。
這幅壯錦名為《美麗壯錦獻給黨》,整體圖案採用銅鼓、翔鷺、鳳燈等元素構成。圖案正中為黨徽及“中國共産黨萬歲”“民族大團結萬歲”等標識和文字,主體人物由代表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身穿盛裝青年男女組成,寓意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壯鄉滿懷喜悅載歌載舞。
由於各圖案間結構複雜,需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即織娘要根據圖案和花紋的變化不斷地剪掉緯線,一名織娘一天最多只能織出十釐米,可謂“寸錦寸金”,且要求一次成形沒有接縫,每個花紋也是手工挑花製作完成,這對織娘而言既是挑戰,又是使命擔當。
年齡最小的織娘僅13歲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壯族織錦技藝是盛開在美麗壯鄉、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之花。據了解,目前世界最大壯錦為廣西贈送給上海世博會的一幅壯錦,該壯錦長6.2米、寬3.6米,而《美麗壯錦獻給黨》長12米、寬2.3米,將刷新世界最大壯錦的紀錄。
“我們共挑選了12位織娘,她們中有織錦工藝大師、織錦技藝傳承人,還有通過織錦脫貧致富的織娘。”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卡介紹説,此次織錦挑戰從去年6月開始籌備,包括建設廠房、改造織機、設計圖案等前期工作,織娘們於今年5月正式開工,預計國慶期間完工。
在參與挑戰的12位織娘中,年齡最大的77歲,最小的只有13歲。其中,年齡最小的潘俊欣就讀于金龍鎮中心小學六年級,她的媽媽李雪嬌、外婆黃秀娥已經在南寧忙碌了近2個月,潘俊欣也將於暑假來到南寧,一家三代共同展現手工藝的傳承之美。
“龍州縣是廣西壯錦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而板池屯的織錦技藝已傳承了上百年,也是織錦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廣西博物館黨委書記吳偉峰表示,織娘們共同織就一幅凝聚共識、同心築夢的民族團結壯錦獻給黨,感謝黨對邊疆地區人民群眾的關懷,引領各族人民共創美好未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