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催生動能 改革激發活力——廣西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6-18 09:43:04

  本報記者 李新雄

  廣西是一片有創新傳統的熱土。

  1976年,柳州機械廠成功試製出中國第一台大馬力操舟機;2005年世界首例成年體細胞克隆水牛在廣西大學誕生;廣西農科院的“桂99”成果,是我國第一個利用野生稻資源育成的恢復係……一個個印記,生動訴説著廣西科技創新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的創新力噴涌迸發: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由2015年的105.9億元增至2020年的167.1億元;2020年末,全區擁有發明專利25163件,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首次突破5件,是“十二五”期末的2.5倍;輸出技術合同登記數量及成交額由2015年的1577項、7.31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201項、90.9億元;2020年末全區擁有國家“五類”人才97人,比2015年翻兩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區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高品質發展。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深度改變廣西的面貌。

  兩鏈融合奏響“新樂章”

  “在科技部門的鼎力支持下,玉柴率先推出我國第一台排放達標國六發動機,突破了多項被國外壟斷的‘卡脖子’核心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玉柴工程研究院院長林鐵堅告訴記者。

  “十三五”期間,科技廳投入專項資金5000萬元,拉動玉柴23億元的研發投入。2020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六發動機産銷量仍逆勢上揚,銷售收入近50億元。

  高品質發展,創新是關鍵,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

  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握新形勢,提出要“堅持創新支撐産業高品質發展不動搖,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不動搖”的發展之路。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我區兩鏈融合奏響“新樂章”。

  2017年,我區設立50億元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聚焦重點領域、服務重大需求,在制糖、高端鋁、汽車等13個産業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帶動項目總投資178.8億元,實現2700億元的新增銷售收入和150多億元的稅收。一大批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南南鋁高端鋁合金産品助力載人航天,上汽通用五菱寶駿系列新能源汽車暢銷全國……近年來我區財政科技支出保持年均10.1%的增長,今年自治區財政廳又安排創新驅動發展資金項目預算15億元,較2020年增加3億元。

  2018年11月底啟動的“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提前1年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突破重大技術132項,創建118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引育126個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促進1827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新增1618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521個專利,開發出293個新産品。

  農業高品質發展也交出亮眼成績單:“十三五”末,我區共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143個,選育通過國家審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畜禽新品種13個,居全國前列。2020年,我區出臺科技強農八大工程實施方案,為農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創新主體跑出“加速度”

  在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産基地裏,自動化藥劑生産線一分鐘可以生産上百種農藥……該公司主打創新牌,連續10年每年開發20多個劑型農藥産品,依靠240多件專利在業內獨領風騷。

  企業是創新的主角,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創新,企業最敏感。如何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搶佔競爭制高點?

  多措並舉完善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梯次培育體系,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和“再倍增”計劃、瞪羚企業培育計劃。2020年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企業達262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800家,是2015年的5.2倍。瞪羚企業實現從無到有,總數107家。獨角獸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5家。

  獎補大禮包助力企業加速搶跑、換道超車。我區及時落實企業研發投入獎補、購買科技成果獎補、研發加計扣除、稅收減免、科技創新券等政策,“十三五”期間,累計下達財政獎補資金7.2億元,惠及上千家企業,工業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授權達到4328件。

  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業提速增效。2020年底,科技廳聯合財政廳設立規模為1億元的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投資基金,通過設立多支科創子基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

  科技合作擴大“朋友圈”

  在文萊離岸12公里的海面,大型現代化養殖基地裏數萬尾金目鱸魚、石斑魚搶食追逐……“文萊—廣西經濟走廊”的第一個落地項目——廣西海世通漁業(文萊)有限公司的外海網箱養殖場做得風生水起。中文深遠海網箱養殖國際研發中心2019年在該公司成立以來,瞄準漁業育苗、養殖瓶頸攻關,成為文萊第一家可持續育苗企業。

  “十三五”以來,我區巧做國際科技合作這篇大文章,支持有關科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東盟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先後建立了17個國際聯合實驗室、32個科技創新平臺、12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依託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與東盟9個國家建立了政府間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制,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成員突破2400家。累計獲科技部認定13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50多個國際研究機構、大學建立起良好的國際科技合作關係。

  與此同時,國內科技合作全面開花。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關村雙創示範基地等高端創新創業載體成功落戶廣西;首次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18所高校及中國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一批産業技術研究機構,翻開了我區引智引技、借腦發展的新篇章。

  體制改革挺進“深水區”

  在全國率先實施引智項目經費包乾制;首次實施科技項目揭榜攻關制……2020年5月“廣西科改33條”出臺,近90個政策點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

  為了構建富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環境,我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處破冰。

  “天女散花”的科技項目統起來。2016年我區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建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臺,整合形成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廣西重點研發計劃等5大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不斷優化。

  僵化呆板的項目申報制度活起來。在全國首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2017年以來廣西科技計劃項目申報由原來每年一次改為常年接受申報。

  束之高閣的科技成果用起來。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補齊成果轉化短板,讓企業主體“動”起來、科技人員“富”起來,獎勵範圍“廣”起來。

  開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改革,49個區直高校院所制定或修訂科研自主權下放的制度辦法近260個,高校科研院所煥發出蓬勃生機。

  一系列務實管用的科技改革舉措密集落地,一系列制約創新的“梗阻”加快打通,改革帶來了創新活力的迸發。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