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丹借力非遺發展經濟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7-06 10:16:58

  本報南丹訊 南丹縣把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作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文化內涵、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項重要抓手,採取有效措施,助推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正常化、常態化開展,讓非遺保護成果為人民共享。

  開展縣域非遺資源調查研究,初步建立南丹縣非遺聲像圖文數據庫。對市級以上的2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個檔案”專屬管理,蒐集整理聲像圖文資料,每年跟進更新完善。庫存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産照片1.7萬張,音視頻資料2032GB,文字資料14萬字;編撰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資料彙編(南丹卷)》。累計蒐集整理、參與製作非遺專著刊物9部、非遺影像79部。

  構建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機制,依照活態原則實行保護傳承。增建文化平臺,加強項目保護,累計投入383萬元,建起“生態博物館”“生態保護村”“傳承展示館”“保護傳承基地”系列文化平臺、各類傳習場館18處,並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産業”發展模式,有力促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堅持開展民俗節慶文化活動。舉辦白褲瑤年街節、壯族螞拐節和壯族敬牛節等民俗節慶文化活動,充分展示白褲瑤、壯族、苗族等特色民族文化,搭建起文化與旅遊、文化與經濟相互連結的平臺,出現非遺與節慶經濟蓬勃發展的繁盛景象,提升了群眾的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豪感。

  持續打造非遺進校園“名片”。裏湖瑤族鄉王尚小學、吾隘鎮中心小學、南丹縣第四小學等學校,每週都開設民俗傳統文化和技藝傳承班,邀請非遺傳承人講授民族傳統文化,開展敲銅鼓、打皮鼓、打陀螺、跳銅鼓舞、吹牛角、板鞋舞等學習活動,並編寫校園專用鄉土教材3冊。

  踴躍參加對外展示交流活動。加強文化遺産精品創作,擴大對外展演展示和交流活動。近年來,該縣組織壯、瑤、苗等風情展演隊,參加縣內外壯族“三月三”等活動;蒐集整理的傳統非遺節目,多次參加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展演,屢屢斬獲獎項。(韋 樂)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