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瞄準大灣區市場 文旅農康加速升級——看賀州一、二、三産業如何融合發展
賀州以特色農業産業為主導,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圖為富川當地群眾在果園採摘臍橙。
昭平茶産業目前融合生産、加工、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等,成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典範。
賀州在塑造鄉村“形、實、魂”上下功夫,富川鄉村面貌一新。 李成華/攝
黃姚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升級,景區遊人如織。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賀宣供圖)
本報記者 駱 怡 通訊員 龍麗萍
■引子
“山清水秀生態美,城古茶香人長壽。”賀州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富集,是“世界長壽市”“中國首個全域長壽市”。作為東融的先行區,該市依託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瞄準大灣區農康市場,加快産業融合,發展“文旅農康”等多類型的融合業態,實現“文旅農康”加速升級。今年上半年,該市GDP同比增長15.6%,排全區第二,超額完成目標3.6個百分點。GDP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0.1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0.4%,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7%、22.8%、12.3%。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産業、技術、資金等雄厚,賀州市主動融入大灣區發展、接受大灣區輻射、對接大灣區市場,引來一大批企業投資興業,同時,主動尋找突破口,積極打造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園子”“後花園”,激活本地的“文旅農康”産業。
賀州的探索證明,在東融戰略實施中,各地應該結合自己的資源特點,積極對接大灣區,選準突破點,主動作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A 因地制宜 發展多類型業態
去年以來,京基智農年出欄500萬頭生豬全産業鏈項目、廣州觀星農業“數字綠色漁業+新能源”全産業鏈項目等相繼落地賀州。記者發現,這些項目自帶三産融合屬性,比如觀星農業的項目,包括種苗培育、飼料生産、漁業産品深加工、冷鏈物流、漁旅休閒觀光等。建成後,將為賀州産業加快轉型升級、鄉村振興及相關産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不光是新引進的項目,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不少傳統優勢産業也延伸了産業鏈條。
位於昭平縣走馬鎮的西坪有機茶基地,佔地總面積約250畝,提供務工崗位80個,輻射帶動400人以上。工人每年可在基地務工7—8個月,每人每年工資可達1.8萬元。此外,基地融合生産、加工、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科技宣傳和産業培訓,成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典範。
目前,昭平縣茶園面積達24.6萬畝。南山茶海景區與西坪有機茶基地不同的是,它集康體運動、休閒養生、主題度假、研學體驗、觀光攝影五大核心功能于一體,吸引遊客登橋觀賞茶園秋景,推動茶與旅遊、文化、養生等多産業融合。
作為“中國李子之鄉”,八步區三華李種植面積近10萬畝,年産量達10多萬噸,産值4億多元。圍繞李子産業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該區組建具有品種選育、病蟲防治、果樹栽培等核心技術的專家團隊,依託新媒體技術,實現三華李銷售電子商務化,讓傳統的李子産業與現代科技、現代物流相融合。
“我們家果園有87畝,今年共銷售10萬公斤三華李,平均每公斤價格10元。因為網上銷售,今年不再像往年那樣到處找銷路,電商銷售量佔比三成以上。”八步區賀街鎮西南村村民楊雙球説,他家李子售完之後,還幫助其他村民銷售15萬公斤。因為産業的不斷融合,村民發展種植的環境更好了,他們信心十足。
近年來,賀州市積極培育重點龍頭企業,推動果蔬、茶葉、生豬、中藥材等全産業鏈發展。今年新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9個,累計達到17個,是全區獲得認證基地最多的設區市。還打造出八步三華李、平桂水生蔬菜、昭平茶葉、富川臍橙、鍾山貢柑等農業品牌。今年上半年,賀州市第一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0%以上。
在賀州,蔬果、茶葉等産品的産業融合,可以直接從一産延伸到三産。但對於生物制藥等産業,現階段只能推動一産和二産銜接。“發展農戶種植中草藥、企業加工中藥飲片,一二産融合難度不大。”賀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業態的三産融合,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産業化技術服務匱乏,因為全國最優秀的CRO(合同研發服務)和CDMO(合同研發生産服務)企業,大多集中在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這方面賀州還是空白。
“生物制藥是有前景的産業,要培育成為産業集群,只有下定決心、不畏艱難、全力以赴去發展,才有希望。”該負責人説,産業的延伸也需要因地制宜、逐項分析研究,在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主要是推動生物制藥在一産和二産的深度融合,為以後的三産融合築牢基礎。
B 交叉融合 構建縱橫利益聯盟
賀州市八步區南鄉鎮與廣東毗鄰,這裡群山環繞,山泉沿著山勢流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小溪裏放養的麻鴨是當地特産“南鄉鴨”。2018年2月,“南鄉鴨”被列入國家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
麻鴨供不應求,該鎮乘勢引進廣東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在上新村和南中村建設南鄉麻鴨孵化基地和養殖基地。據該公司總經理梁麗妹介紹,之前村民自行採購鴨苗,導致麻鴨品質參差不齊。作為業內人士的她萌生了要改良提純南鄉鴨的想法。
基地落戶南鄉之後,梁麗妹將廣東連山的技術員請過來,開始改良提純工作。他們用南鄉公鴨與臨武母鴨結合,培育出南鄉鴨第二代品種。
近兩年時間,該基地已發展成為集孵化繁殖、育苗保種、生態種養、加工流通于一體的大型養殖基地。養殖戶在基地採購鴨苗,基地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提供鴨苗及産品回收等服務。該基地還加工臘鴨、鹽焗鴨等産品,年産臘鴨可達10萬隻。到了冬季,南鄉臘鴨成了暢銷的年貨,供不應求。
遊客偌大的車尾箱裏,不僅裝了南鄉鴨,還可以塞滿蔬果。
除了麻鴨,南鄉鎮溫泉也很著名。溫泉度假村建設起來之後,南鄉便成為廣東客人的康養勝地。
黃才照的生態採摘園位於八步區南鄉鎮洞新村,處於溫泉度假村輻射帶內。平時,有不少遊客到他的採摘園吃農家飯,採摘新鮮的蔬菜水果帶回去。
“我搞種植幾十年了,有40畝西瓜、40畝香芋南瓜、10多畝玉米等,現在是南瓜採摘季,每月能售出1噸左右。”黃才照説,因為品質好,農産品成熟後,都會被遊客搶購一空。
但黃才照最大的“主顧”,還是山上的溫泉度假村。隨著遊客增多,度假村對農副産品的需求量也很驚人。這段時間,光紅薯就向黃才照購進1.5萬公斤。
引進廣東企業延長特色農産品産業鏈;溫泉度假村不僅加大了農産品需求,還為當地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政府挖掘當地溫泉文化、民族文化,建起民族風情街,以此吸引更多遊客……如今,賀州一、二、三産業鏈上的相關利益者正在結成縱橫利益同盟,互利共贏。
C 文旅康養 特色項目魅力凸顯
賀州擁有姑婆山、黃姚古鎮和南鄉西溪溫泉等知名景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美麗“後花園”。在“十四五”規劃中,賀州對文旅産業的提質升級有明確目標——推動溫泉康養、健康體育、長壽美食等業態融合發展,加強挖掘賀州文化旅遊特色,建設“中國溫泉之都”,把溫泉打造成為康養旅遊、文化旅遊的又一金字招牌。
“在疫情全面改變全球旅遊市場的今天,聚焦國內遊、周邊遊、體驗遊的短期遊市場,最適合的載體就是‘文旅農康’。這既是新模式,也是層層遞進、互為提升的融合産業。其中,‘農’為第一産業,亦是産品,鄉風、土地、農耕、農産品,是串聯整個區塊的核心鏈條……”7月18日,在賀州市調研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書記李佐軍表示。
深入挖掘長壽、民俗等文化元素,打造文旅品牌,同時,依託豐富的農業及康養資源,“文旅農康”交叉融合,增強了賀州吸引力。今年1—5月,全市接待旅遊人數1920.17萬人次,增長85.37%;旅遊總消費215.64億元,增長77.39%,均高於2019年同期水準。其中,接待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遊客約佔全市遊客接待總量的75%以上,賀州正逐步成為大灣區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一名來自廣東順德的遊客告訴記者,她幾乎每季度都會到賀州來一趟,主要因為這裡離順德很近,可玩性也高,可以遊山玩水,逛古鎮、泡溫泉,還有優質的農産品選購。
“賀州以‘文旅農康’作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切入點,我認為很合適。”賀州市文化與旅遊局局長鄒紅英説,近年來,隨著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的建設,賀州大力發展康養産業,推出特色民宿、藥食同源基地、茶旅研學遊等,頗受市場歡迎。
風貌改造讓鄉村變美,産業融合進一步做實,文化的不斷挖掘使城市魅力凸顯,在這樣的資源稟賦下,“文旅農康”是賀州必然的選擇,也是未來産業融合的希望所在。
賀州市委書記林冠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賀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在塑造鄉村‘形、實、魂’上下功夫,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走出一條鄉村美、産業旺、農民富、治理優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