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品變寶 助農增收——河池宜州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16%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7-27 10:24:03

  7月盛夏,記者沿高速公路駛入河池市宜州區,道路兩旁綠油油的桑田一望無際。宜州區2020年桑園面積達37.7萬畝,桑園面積和鮮繭産量連續16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但每年砍伐的大量桑樹枝如何處理曾經是困擾當地種植戶和政府的大問題。

  A 從燒掉到賣掉,利用渠道增加

  “秸稈的循環利用,關鍵是要能夠産生經濟效益,讓老百姓把秸稈合理利用起來,得到收入。”宜州區桑蠶循環經濟發展中心唐勝光介紹。近年來,該區實施自治區秸稈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按照“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多點投放”的思路,精心篩選多家企業共同實施項目,投入725.5萬元,重點扶持具有一定生産規模的秸稈利用企業、合作社或養殖大戶改擴建秸稈儲存庫、青貯池,購買秸稈處理設備,收購網點建設,促進秸稈資源化利用産業發展。

  廣西宜州琦泉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農林廢棄物為燃料的發電企業,也是當地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的示範性企業。記者走進這個發電廠,看不到煙囪冒煙,也聞不到煙味。“我們這是自主知識産權的環保發電技術,煙塵通過管道一級級處理,最後變成可以做肥料的灰渣。我們與周邊的農業合作社合作,收購桑枝、玉米稈、稻草這些廢棄物進行破碎後燃燒發電,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資源循環利用、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該公司總經理孫雲國説,去年,該公司消耗生物質燃料204萬噸,共發電1.1億千瓦時。今年1—5月,該公司發電量已經超過4500萬千瓦時。

  “過去桑枝等秸稈砍了以後,就堆在田間地頭,沒辦法處理,只能點把火燒了。現在桑枝可以賣給發電廠,誰還舍得燒啊!”宜州區劉三姐鎮良村養蠶大戶蘭榮金説。

  B 從單一到多元,效益節節攀高

  除了秸稈等生物質發電,宜州區還深挖利用渠道,多元化開發,爭取秸稈利用效益最大化。如廣泛利用桑枝碎末生産食用菌。我們走訪了宜州區慶遠鎮下維村寨門屯桑枝食用菌合作社,恰逢工人在收穫秀珍菇,一筐筐白嫩鮮香的秀珍菇準備發往外地。

  “每年以每噸160—180元收購生桑枝,打成碎末製作菌包,合作社一年食用菌産量可達10多萬公斤,産值50多萬元。”合作社負責人梁尚林介紹,合作社生産的菌包還對外銷售,每年採購的桑枝超過1500噸,為農戶增收20多萬元。

  除了發電、製作菌包,宜州區的桑枝還可以賣給當地的五和博澳制藥廠,按品質高低收購,價格最高可達700元/噸,昔日的廢品如今成“寶貝”。當地養蠶大戶蘭榮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們家的桑樹每年可以生産45噸桑枝秸稈,如果全送到博澳制藥廠,每噸收購價按600元均價算,可以增收2萬多元。

  C 從無序到有序,管理步步跟緊

  桑枝秸稈下游利用渠道有了,宜州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秸稈禁燒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通過與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戶、村民簽訂禁燒協議或承諾書、開展宣傳和技術指導服務等工作,帶動廣大農戶、合作社、市場經營主體積極主動參與,推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從無序到有序。

  同時,該區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補償的機制,建立較為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桑枝—食用菌—廢菌包還田”“秸稈回收—飼料加工”“秸稈覆蓋還田”“秸稈回收—基料化利用—生産有機肥—還田”“生物發電廠火灰—肥料廠制肥利用”“秸稈制藥—藥渣肥料化或燃料化利用”等循環利用模式,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得到提升,減少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

  隨著當地桑蠶産業的發展,宜州區通過“桑—蠶—繭—絲—綢—服裝”和“桑樹(果)—桑枝(食用菌、生物鹼提取、生物發電等)—桑葉茶(桑葉固體飲料)—桑果酒”“蠶沙—有機肥”“下繭(廢絲)—蠶絲被”“蠶蛹—飼料(食品)産品”等,形成線上線下國內外全面開花的銷售網絡和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循環經濟産業鏈。

  據統計,該區去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63.56萬畝,農作物秸稈資源量約91.52萬噸。該區現有生物有機肥廠5家、規模養殖場(牛)10家、生産食用菌合作社或大戶19家、秸稈青貯飼料加工企業2家、秸稈收購企業或合作社8家、生物質發電廠1家、農業機械收割聯合專業合作社20家、原料化利用企業1家,企業在秸稈利用方面積累豐富的經驗技術,為消納農作物秸稈提供了較大空間。去年,該區秸稈肥料化利用60.19萬噸,飼料化利用9.41萬噸,秸稈綜合利用量達81.51萬噸,利用率約為90.16%。 (廣西日報 記者 卿要林 通訊員 莫電任)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