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林:百年歌圩歌不落 文化瑰寶注活力
來源:南寧晚報  |  2021-09-16 11:21:26

  原標題:上林三里壯族歌圩文化以培養年輕力量、舉辦大賽等方式傳承民族文化 百年歌圩歌不落 文化瑰寶注活力

廣西上林:百年歌圩歌不落 文化瑰寶注活力

群眾在歌圩上對山歌(上林縣文化館供圖)

  圩日相聚眾人歡,對歌鬥詞心舒暢。在青山綠水的美麗上林有這麼一項傳統民俗活動,每當圩日數百或百餘群眾總會自發聚集在一起,用對唱山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情感。上到天文地理、神話傳説,下到歲時農事、社會生活,再到百年黨史、美麗鄉村,山歌主題隨歌者定,唱人間喜樂,唱生活希望。這就是先後被收錄進南寧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上林三里壯族歌圩。

  名人筆下的狂歡

  壯家人人愛唱歌,從小唱到牙齒落;山歌好比柴和米,一天不唱難生活。上林自古就有唱山歌和趕歌圩的習慣,每年除了“三月三”,正月初一至元宵節、二月趕廟會、五月五渡河公節、八月中秋節、十月唱豐收等都會舉辦,也最為熱鬧。

  上林很多鄉鎮都有唱山歌的習俗,三里壯族歌圩就是其中之一。關於三里壯族對山歌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崇禎年間,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上林逗留50多天,他在遊記中用“舉國若狂”描述當地人對山歌的熱鬧場面。

  在上林各鄉鎮,每三日即有一圩。這一天,很多群眾都會放下農活來趕圩,有對山歌傳統的三里鎮圩日逐漸衍生出了歌圩活動,大夥三五成群來到榕樹下你來我往地對歌,直唱到太陽西下才盡興而歸。三里壯族歌圩一直延續至今,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已成為上林民俗文化一張靚麗的名片,曾多次登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的舞臺。

  群眾情感的抒發

  “昨天就是我們三里的圩日,幾百人在那裏對山歌,好熱鬧。”記者近日聯繫到三里壯族歌圩第七代傳承人韋家林時,這位唱了一輩子山歌的老者還在為歌圩的盛況興奮不已。

  韋家林説,圩日時,不僅有本地人,還有忻城、來賓、合山等鄉鎮的歌手開車甚或租車組團來對山歌,徐霞客筆下“舉國若狂”的對歌場面總會不時再現。因為參與人數太多,三里鎮政府在鎮裏專門辟了一塊地修起對歌長廊。

  説起三里壯族歌圩,韋家林驕傲地稱它是上林的文化魁寶。韋家林説,他從小就聽著長輩和姐姐的歌聲長大,人們無論是在地裏勞作還是在家裏做家務,都會唱上幾句,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我非常理解山歌對群眾的重要性,什麼事都可以用山歌的形式表達,你唱玩笑我就答玩笑,你説愛情我就答愛情,有愁有恨都可能發泄表達,山歌成了情感的載體。”韋家林説,三里壯族歌圩的內容是開放的,也是與時俱進的,最近大家都在唱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讚美新生活的山歌。

  急需傳承的文化

  三里壯族歌圩的山歌分為軍山歌(三里漢人唱的山歌,當地叫做“軍歌”)和壯山歌,曲調大致分為三種,也比較講究押韻和對仗。“老一輩的人出口成歌,想到哪唱到哪。別以為即興出來的歌詞牽強,大家唱得很好聽,唱的內容也很有道理,不得不佩服群眾的智慧。”韋家林説道。

  聊起三里壯族歌圩的盛況,韋家林眉飛色舞,可當話題轉向傳承時,他還是難掩“失落”。“這是我作為傳承人最重要的事,我正在努力,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山歌、接觸山歌,把這塊瑰寶傳承下去。”韋家林説,雖然現在的三里壯族歌圩依舊熱鬧非凡,但也不得不承認現場基本上都是上了一些年紀的人,很少有年輕人參與。“並不是沒有年輕人願意對山歌,可能是某些環節出了問題,他們沒辦法融入進來。”韋家林説,他現在已經在教授上林縣藝術團的年輕人唱山歌,他們也學得不錯,也很喜歡。下一步他希望可以把山歌文化送進校園。“現在縣裏很支持山歌文化的推廣,每年都舉辦山歌比賽,大力宣傳,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歌圩文化的魅力。”(南寧晚報 記者林顯威 實習生王小雨)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