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鱟密度躍居全國首位 每百平方米高達53.1隻
來源:廣西日報  |  2022-07-06 14:38:14

廣西鱟密度躍居全國首位 每百平方米高達53.1隻

幼鱟數據採集。

  6月中下旬,一項專業監測發現,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岸灘塗遍佈中國鱟,單位樣方最大密度高達53.1隻/100平方米,躍居全國第一;與去年監測的單位樣方最大密度15.6隻/100平方米相比,提高了2.4倍。中國鱟密度在此激增,得益於中國鱟幼體的激增。

  這項監測作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的組成部分,由北部灣大學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省級重點實驗室監測調查組實施。在2021年首次監測的基礎上,監測組今年6月再次來到儒艮保護區,沿岸選取7個海灘塗,分別為海腳、榕根山、東風、海棠、山頭、欖子根、烏坭,共布設336個8米×8米監測樣方,按照規定的方法和程式進行科學監測。7個灘塗均發現中國鱟幼體,其中榕根山和海棠兩處海灘塗十分適合中國鱟幼體覓食棲息,中國鱟幼體覆蓋度特別高,其數量佔調查範圍總量的36%以上;榕根山海灘塗作為儒艮保護區中國鱟幼體核心分佈區,單位樣方測得中國鱟最大密度53.1隻/100平方米,平均兩平方米超過一隻。

  保護區灘塗生態環境良好,為不同年齡中國鱟幼體提供了優質棲息環境。調查發現,這些中國鱟幼體結構完整,頭胸甲寬度範圍為10毫米至88毫米;平均甲寬從去年45.4毫米下降至27.1毫米,但最小甲寬沒有變化,説明今年榕根山一帶新增中國鱟産卵,在灘塗上覓食的中國鱟幼體中有大批“新生兒”。

  中國鱟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地淺海區域。2021年,北部灣大學聯合我國16個涉海單位,在中國沿海地區設置17個觀測站,啟動“IUCN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此項計劃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鱟專家組牽頭實施,旨在通過標準化鱟資源調查方法,摸清亞太區鱟生存現狀,及時更新鱟的瀕危等級,為後期的鱟資源保護與修復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與2021年鱟觀測網絡計劃調查數據比較,儒艮保護區榕根山海灘塗的中國鱟幼體樣方密度激增,一年間便大大超過其他觀測站點。

  儒艮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張宏科説:“鱟在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均有發現,保護區近年的中國鱟種群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幼鱟喜愛淺海沙質灘塗,近年我們持續清理整治霸海霸灘養殖行為,拆除灘塗上違設的木樁、輪胎、水泥樁等,為中國鱟的繁衍提供了良好棲息地。”

  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中國鱟在IUCN紅色名錄中的等級從“數據缺乏”更新為“瀕危”,並將每年6月20日定為“國際鱟保育日”,呼籲社會各界共同保護鱟資源。我國2021年更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中國鱟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廣西日報 記者 袁 琳 通訊員 蔣欣妍 徐萍鈺 文/圖)

  ■相關連結

  鱟,從4.8億年前問世至今仍然保留著它原始而古老的相貌,素有海洋“活化石”之稱,我國分佈有中國鱟和圓尾鱟兩種,目前均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鱟對於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醫療健康、文化習俗都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鱟體長可達60釐米,體重3至5千克。體表覆蓋有幾丁質外骨骼,呈黑褐色。頭胸部具發達的馬蹄形背甲,因此被稱為馬蹄蟹。體近似瓢形,分為頭胸、腹和尾三部分。頭胸甲寬廣,呈半月形,腹面有6對附肢;腹甲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有若干銳棘,下面有6對片狀游泳肢,在後5對上面各有一對鰓,用來進行呼吸;尾呈劍狀,體為棕褐色。鱟平時鑽入海沙內,退潮時在沙灘上緩行,雌雄成對常在一起。

  鱟主要生活在淺海沙質灘塗,喜歡鹽度較低的河口,同時具有溯河而上的習性。鱟類主要為肉食性動物,取食環節動物和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取食時用螯肢將食物送到口部,用顎肢的基節磨擦、咀嚼後再送入口內。

  中國鱟生長週期很長,需要蛻殼15到16次才能性成熟,歷時13年左右,隨後進行繁殖。由於填海造地、灘塗開發等原因,鱟失去了部分賴以生息的淺海沙灘,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編輯:韋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