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學精準溯源 把好入河“閘門”——我市高質高效完成建成區入河排污口排查
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從源頭推動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南寧市境內有鬱江、紅水河、右江等多流域岸線,為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數,全面掌握我市境內河流入河排污口的數量及其分佈,今年5月起,南寧市啟動了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入河排污口排查並完成排查任務,共排查河流岸線470多公里,排口溯源率達100%。
前期準備紮實充分,“磨刀不誤砍柴工”。前期,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有關單位深入學習入河排污口排查標準規範和技術細則,收集關鍵圖件資料,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排查工作路線及方法,並組織開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專項培訓。同時,密切聯繫氣象部門,根據天氣預報及時調整與優化工作安排,搶抓晴天黃金窗口期,在持續性暴雨來臨前的有限時間內,高效推進排查工作,確保了任務按時保質完成。
多部門協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按照應查盡查、有口皆查的原則,生態環境、住建、水利等多部門共同參與排查,並協調流域範圍內的相關單位參與排查工作。同時,屬地責任單位和相關部門現場跟蹤指導、防止錯漏。多部門聯合發力,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及品質。據統計,此次排查人員累計出動100多人次,其中涉及市政給排水、物探、環境工程、測繪類等各專業技術人員達73人次,多專業融合,從技術性上確保了排查成果品質。
既用高科技,又用“笨功夫”。排查過程中,找清源頭,明確責任主體是關鍵。南寧市借助科技力量強化“技查”,投入各類現場排查設備、水質流量監測設備、溯源調查設備、檢測設備20台套。其中,現場排查配備了手機及平板電腦、無人機、載人船等。針對疑似問題點位,利用CCTV管道機器人、QV管道潛望鏡等技術手段,全線路排查直至找到問題源頭。同時,排查做到“淹沒排口不放過、溯源難度大的排口不放過、‘消失’排口不放過”三個“不放過”:對於被河水淹沒或半淹沒的排污口,通過在上游探查有條件的採樣點位、開啟檢查井進行採樣檢測;管徑相對較大且存在跌水的箱涵,採取人工入箱涵的方式,確定箱涵中接入管線數量以及收水、排污、排水情況;“十三五”期間,我市在市級黑臭水體整治中已取得部分排污口排查成果,多年來通過新建污水處理廠及管網等措施控源截污,大部分排污口均已截流消失,在排查中,技術人員逐一進行現場核實,並現場印證排污口截流情況及截流去向。
建立名錄“一口一檔”,分類整治“一口一策”。此次排查,南寧市累計對526個有水排污口開展水質監測,結合我市數字地形圖、地下排水管線圖、三維影像圖等多種數據源,建立關聯分析,對287個水質超標的排污口進行分類整治,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並形成流域水功能區、國控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排污口信息“一本賬、一張圖”。
下一步,南寧市將在排污口“查、測、溯”工作的基礎上,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併一批、規範整治一批”的要求,明確整治目標和時限,組織開展整治。同時,結合此次排查經驗做法,推進建成區外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加快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規範化建設,強化流域風險管控,守好綠城南寧入河“閘門”,持續改善主要流域水質,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南寧日報 記者楊盛 通訊員農姁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