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區改進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計入辦法 今年起,在職人員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單位繳納的部分全部計入統籌基金
1月5日,記者從自治區醫保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2022年全區均已建立職工基本醫保普通門診統籌保障制度;自2023年起,我區改進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計入辦法,在職人員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單位繳納的部分全部計入統籌基金,實現醫保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續。
據悉,《廣西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實施辦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我區採取全區統一推進的方式落實改革部署,普通門診統籌制度覆蓋職工醫保全體參保人員。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區職工基本醫保門診統籌享受待遇707.19萬人次,涉及門診醫療費用23.02億元,其中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14.6億元,統籌基金支付7.66億元,普通門診統籌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超過50%,改革紅利釋放效應初步顯現。
為保障門診共濟保障改革順利實施,我區在2022年先建立門診統籌待遇,從2023年起再改革個人賬戶計入辦法。自2023年起,在職人員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計入標準為本人當年參保繳費基數的2%,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統籌基金。2023年及以後,退休人員的個人賬戶,由統籌基金按定額劃入,劃入額度原則上按2022年度職工醫保統籌地區基本養老金平均水準的2.5%確定。
2023年1月1日起,全區退休人員醫保個人賬戶統一執行2.5%的劃入比例,由各統籌地區確定具體劃入額度,今後不再隨養老金調整而調整;根據有關數據測算,2023年1月1日起,自治區本級退休人員個人賬戶劃入額度為每人每月120元。調整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結構後,改革後減少劃入個人賬戶的金額用於保障普通門診報銷待遇,在沒有新增參保單位和個人的繳費的現有的條件下,實施制度轉軌,提升制度效能。
據了解,個人賬戶計入資金的減少,是調整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擴大門診共濟、轉換制度模式改革的必然結果,並不意味著整體保障功能降低。自治區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個人賬戶通過改革以後,個人積累仍然歸個人所有,權益沒變;改革個人賬戶,並非取消個人賬戶,是調整個人賬戶的計入比例,實現一種制度的轉換。個人賬戶新計入的資金減少,轉而放到了共濟保障的大池子裏,意味著門診共濟保障制度的建立、擴大、健全、增強,通過提升醫保統籌基金的使用效率,相應提高門診的醫療服務可及性,減輕群眾特別是減輕老年人門診醫療費用的負擔。(廣西日報 記者羅琦 實習生楊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