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區創新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機制 去年獲批建設用地同比增長339%
去年以來,我區創新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機制,2022年全年統籌保障用地計劃指標49.09萬畝,是2021年的3.2倍;獲批建設用地79.76萬畝,同比增長339%。日前,自治區黨委改革辦發佈通報,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申報的“創新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新機制助力穩住經濟大盤”獲評全區改革攻堅十佳成果。
創新支持政策舉措,充實穩住經濟大盤“工具箱”。及時出臺支持産業振興和保障服務經濟穩增長32條“鬆綁+創新”超常規舉措,集成提出了“重大項目用地用礦指標應保盡保”“探索實行‘帶産業項目’出讓”“降低用地報批成本”等一批關鍵政策舉措,有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加快項目落地建設。
創新服務保障機制,確保項目落地企業“少跑腿”。建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區直單位、市縣人民政府、建設單位“三方聯動”用地保障機制和重大項目用地“分級分類”服務保障機制,主動靠前服務,不斷提高服務保障效能。如平陸運河建設用地預審獲自然資源部批復用時僅兩個多月,項目先導工程獲批耗時不到1周。
創新用地審批機制,優化營商環境跑出“加速度”。持續深化建設用地“三級聯審”改革,將縣、市、自治區逐級會審機制調整為三級同流程審查、不見面審批。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報批實現“即報即審”,審批時限在承諾時限基礎上再壓減10%。構建行政審批“一庫、一雲、一平臺”,實現審批流程更簡、時限更短、服務更優。
創新監督管理機制,數字賦能打造治理“新模式”。研發並啟用自治區重大項目用地服務監測“一張圖”系統、重大項目用地管理APP,將3348個重大項目納入自然資源綜合監測體系。強化跨部門協同管理,與“廣西發改雲”系統實現信息數據共享,將自然資源管理要求運用到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的“申報—遴選—實施—退出”全過程。
據悉,僅去年一年,廣西就有97個重大項目獲國務院批復。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先後組織上門服務774個重大項目,保障了1509個2022年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總用地6.29萬公頃,創歷史新高。(廣西日報 記者唐廣生 通訊員李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