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慢生活留住“過客”
來源:廣西日報  |  2024-10-10 11:11:40

康養慢生活留住“過客”

  浩坤湖碧水行舟。 李彩蘭/攝

康養慢生活留住“過客”

  遊客穿上當地服飾,打卡險峻的豬籠洞。羅小鳳/攝

康養慢生活留住“過客”

  遊客體驗手工制茶。 林 軍/攝

  國慶假期,山雄、水秀、城古、洞幽的淩雲縣成為大批遊客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選擇。這裡生態環境優美,是珠江水源的發源地,水源洞、納靈洞、浩坤湖、茶山金字塔、泗城州府等景點散落在各處。

  溪流縱橫、林木繁茂,山林深處不時傳來陣陣鳥鳴。“全縣每立方釐米的空氣中含有2000—5000個負氧離子,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一個理想的休閒運動與健康養生場所。”淩雲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張孝廉介紹,該縣先後獲得“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佳養生休閒旅遊名縣”“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等稱號。

  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怎麼推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文旅産品,讓“過客”變“留客”?近年來,淩雲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探索文旅康養融合發展新思路、新方法,進一步激活消費新潛能。1—7月,全縣接待遊客327.85萬人次,綜合消費35.1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0.79%和67.64%。

  1 注重生態保護 吸引旅居遊客

  10月8日,在淩雲伶站瑤族鄉袍亭村的山林間,生態護林員黃顯克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巡邏。“我負責管護的林區有1000多畝,每週巡護山林4次以上。”黃顯克説,他不僅要記錄、上報樹木病蟲害情況,還要制止亂砍濫伐、盜伐及非法使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

  淩雲森林覆蓋率達84.35%,以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被納入巴馬國際長壽養生帶。該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不斷提升森林、濕地、農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整體品質和生態功能。今年以來,縣城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綠色發展的印記,遍佈淩雲城鄉大地。當地開展“幹部回鄉·扮靚家園”“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發動廣大黨員幹部利用週末或節假日返鄉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引導群眾保護碧水、藍天、凈土,共建幸福家園。今年以來,全縣種植綠化樹木3萬株,村屯綠化覆蓋率提升45%以上。

  來自遼寧省的旅居遊客徐洪玲因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淩雲,就被這裡的自然風光以及風土人情深深吸引。“我第一次到浩坤湖,發現這裡如同世外桃源,令人心曠神怡。”她説,自己已經在淩雲康養旅居一年,遠離喧囂,住得特別舒心。

  滿眼蒼翠皆詩意,綠水青山引客來。“我們擦亮城古、茶香、湖秀‘三張名片’,構建以浩坤湖濕地公園、泗水田園、茶山、泗城州府等為主要景區的鄉村旅遊示範帶,打造‘民宿型’‘候鳥型’‘康養型’旅遊目的地,建成32家候鳥型民宿,吸引遊客前來旅遊、居住、生活。”張孝廉説,該縣還成立“候鳥人”工作站,為遊客解決各種問題和困難。

  2 深挖優勢資源 發展康養産業

  每逢假期,淩雲茶山金字塔、浩坤湖景區的民宿和露營地幾乎天天滿客,遊客環湖徒步尋秘境、紮起帳篷看日出、品農家特色美食,暢享愜意“慢生活”。“我家的民宿共有30個床位,旅遊旺季房間供不應求,一年收入10多萬元。”民宿經營者羅光世介紹。

  生態遊催生“民宿熱”,一些村民看到民宿的發展前景,紛紛改造自家房屋,建起民宿、農家樂。今年,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村民將自家小樓重新裝修,添置了床、空調、熱水器等設施,開起了民宿,並在房前屋後空地種植果蔬,除了供遊客食用,還為子家庭提供種植、採摘農作物的農耕體驗區。

  淩雲茶山金字塔的茶樹依山盤旋,一層層、一級級向上延伸,遊客登山觀景後,在茶園體驗採茶、制茶、品茶的樂趣,感受怡情養性的茶文化之旅。全縣11.6萬畝茶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從採摘到加工,再到銷售和鄉村旅遊,茶産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當地創造超5.6萬個就業崗位,茶農人均年增收超萬元。

  運動樂在山水中,每年有5萬名以上的運動愛好者匯聚淩雲,開展徒步、騎行等運動。遊覽浩坤湖有3種方式,包括騎行、步行和乘船。來自哈爾濱的遊客徐博把各種方式都試了一遍。“騎行或步行可以鍛鍊身體,適合運動愛好者;乘船可以近距離遊山玩水,不費體力,比較適合老年人。”她説,在這裡放鬆緊繃的身心是不錯的選擇。

  淩雲挖掘生態、農業、文化資源,完善交通網絡與服務配套設施,建設茶山景區採茶體驗中心、民族風情街、觀光酒店、環山有氧運動騎行道等項目,按“村莊變景點、田園變公園、民房變民宿”的思路,發展“生態+文化”“生態+康養”“生態+體育”等多種新業態,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升級,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3 加強區域聯動 豐富産品供給

  遼寧省遊客馬貴福退休後,每年都會找時間到巴馬瑤族自治縣住上一段時間,他從一場宣傳推介活動中了解到淩雲風光之美。“我到淩雲玩了幾次,就萌生在這裡旅居的想法,準備住上一年。”他説,淩雲這座古城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深度遊覽。

  “嘟——”隨著悠揚的長號聲響起,淩雲瑤族同胞在景區喜迎八方賓客。“瑤族銅鼓舞”等民俗文化展示和“水上搶頭鴨”“渾水摸魚”“攀爬豬籠洞”等活動為遊客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也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以前,藍靛瑤族群眾大多居住在深山,村中常有野獸出沒,為了驅趕野獸,他們製作銅長號並不時在村口吹響,流傳至今。”淩雲瑤族長號藝術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蔣光明介紹,如今,吹奏長號主要用於婚禮、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的迎賓、送客,非常受歡迎。

  淩雲加入百色北部康養旅居聯合體和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遊區旅遊行銷聯盟,打造“紅色彩架·繽紛織錦”“桑梓平懷·民族和風”“粉絲平裏·龍泉薯憶”等特色村屯和健康旅遊、生態旅遊、運動養生示範帶,把特色資源融入康養旅居新業態,以週末遊、多回遊、過夜遊為主題推出精品旅遊路線,構建“三小時”旅遊經濟圈,開發旅遊市場。

  如今,以建設生態帶、文化帶、健康養生帶為目標的淩雲“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已初具規模。“我們依託田園綜合體發展富硒産業,除了為遊客提供淩雲烏雞、紅薯粉、山茶油等綠色有機食品,還通過線上平臺向消費者進行推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張孝廉説。(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淩 聰  通訊員 朱洪淼 袁永勇  實習生 龐小琴)

編輯:林姍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