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開,石漠不再
來源:廣西日報  |  2024-10-14 12:52:57

金銀花開,石漠不再

  金銀花滿山遍野。(忻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金銀花開,石漠不再

  村民在晾曬金銀花。藍德龍/攝

  9月22日,秋分。

  清晨7時,第一縷晨光照到山脊上。忻城縣北更鄉弄蘭村村民藍啟紅背上農具、乾糧,領著記者去趕山。

  趕山,是他多年來種植金銀花養成的習慣。

  群山環繞,山路蜿蜒。

  “看!那些沿著石縫生長的,就是金銀花。”藍啟紅突然喊了一聲。

  順著他手指方向,記者看到,一叢叢金銀花藤蔓,攀附在石縫中,綠葉隨風恣意搖擺。

  “金銀花開時,漫山遍野,那個香啊。”藍啟紅説,可惜的是,五六月盛花期已過,眼下只見綠葉藤蔓,不見花。

  “不過,我早有記錄!”藍啟紅“狡黠”地掏出手機。

  手機視頻裏,金銀花在崎嶇的岩縫間,見縫就鑽,不屈不撓地“尋路”落腳,拔節生長。花開蕊曳時,蕊絲纖動,如鷺鳥引頸鳴唱,燦如金山。記者不禁想起元代詩人呂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林蕉間展琉璃葉,野蔓競發金銀花。”

  金銀花,初開如銀,久而似金,白黃相映,因而得名,具有去火清肺、抗菌消炎等功效。《本草綱目》稱其“久服輕身,長年益壽”。

  “以前,這片石頭山可是種什麼都不長。”藍啟紅説。當地有一首山歌曾戲謔道:“忻城群山光禿禿,遍野石頭像白骨;遙看老鼠山上過,是公是母辨得出。”

  這就是被稱為“地球之癌”的石漠化。

  由於水土流失,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岩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價值、生態環境退化的石漠化現象,多發生在石灰岩地區。忻城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曾是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土地面積的46.4%,約17萬人居住於此。

  多年前,前來忻城考察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感嘆:“這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之地!”

  在石山上討生活,每天,藍啟紅的父母頂著朝陽,背著他上山,在石縫間的一個個小小土塊裏,種植、管護玉米,直到夕陽落下,才摸黑下山。

  可是,這樣的種植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生態貧困與經濟貧困的疊加。吃上一頓飽飯,曾是藍啟紅一家人的奢念。

  如何給石山披上綠裝,幫助群眾脫貧致富?20年來,一批又一批專家在這裡蹲點,一次又一次試種著各種作物。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最終,選定了金銀花。

  金銀花不僅經濟價值高,還能保護水土、涵養水源,其枯枝落葉,可用作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可以説,它們的一生都在奉獻。”忻城縣林業局生態恢復股股長藍承志感慨地説。

  以微薄的水汽為飲,以貧土為食,金銀花,頑強地伸展著藤蔓,于絕境處覓生機。由此,一片又一片的石漠化逐步褪去,曾經貧瘠的山坡換了新顏。

  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

  金銀花需要三年才能進入豐收期,因為時間太長,群眾心中有顧慮,一開始不願種植。

  “縣裏、鄉里經常來人,講政策、給補助。我和幾個村民決心先行種。”藍啟紅説。2014年時,他家的金銀花畝産已經達到200多公斤,率先脫貧。如今,他是當地金銀花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今年,合作社銷售幹花達3噸,銷售額超200萬元。

  “我們縣平均每畝山地能産50公斤幹花,每畝每年能為村民增收3000—5000元。”忻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小平告訴記者,目前,忻城縣金銀花種植面積達10萬畝,形成了包含種植、脫水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完整産業鏈,産值達1.5億元,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銀”之花。

  金銀花開,石漠不再。

  “水土恢復了,山上開始長出了灌木和少量喬木。”藍啟紅笑道,“連多年不見的猴子、大雁也時常出現。”

  根據2022年底公佈的全國第四次石漠化調查結果,與2016年相比,2022年廣西石漠化面積減少48萬公頃,凈減31.5%。而20年間,忻城縣森林覆蓋率由30.6%,增至67.22%。去年,該縣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踏著夕陽余暉,記者走過合作社屋後石山腳下時見到,一棵金銀花衍生出五六根約大拇指粗細的藤蔓,從淺淺的土層中向上攀爬,根須,深深扎入岩石縫隙裏,向著峭壁延展生機,每一步,仿佛都透露著堅韌和智慧。望遠處,密密匝匝的金銀花藤蔓,如同一張綠油油的網,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大半座山岩。

  “將來,隨著金銀花産業的持續壯大,我女兒就不用像我這樣一大早趕山了。”藍啟紅開心地説。(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盧彬彬 李 晟 通訊員 潘智霖 樊寧寧)

編輯:林姍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