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的風雨橋、鐘鼓樓,歡快的竹竿舞,還有三江侗族花炮節、融水苗族鬥馬賽……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元素通過“柳州石榴紅”微信小程式就能看到,指尖點一點就能了解柳州市三江、融水等地的少數民族風情,遊客紛紛點讚“太棒了!”這是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聯合柳州市民宗委,運用測繪地理信息等技術打造的廣西首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數字主題館展示的畫面。
數字主題館畫面 供圖 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
為了呈現別具韻味的民族特色村寨,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利用無人傾斜攝影測量、手持鐳射掃描、高精度三維建模等技術,完成柳州市2個自治縣、6個民族鄉鎮、350個特色村寨和415個典型示範單位的室內外實景三維模型數據。其中,高精實景三維模型建設達80余個,釐米級民族室外實景三維模型成果約52.8平方千米,實現了1:1原址精確複製和三維可視化管理。
山水之間、樓閣之畔、三江鼓樓、侗鄉鳥巢……一遠一近間,精美的實景三維建模,每一處都能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幅詩意的畫卷中。通過該平臺,用戶能夠近距離、多維度、多視角地感受柳州市三江、融水等地民俗濃厚的村寨魅力。而民族文化遺産因此得以“有形”落實,有利於增強用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風雨橋 供圖 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
目前,數字主題館收錄400條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獨特的常用語句,收錄民族山歌20首,以及100余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片、微視頻。它們如同一座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將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文化傳承娓娓道來,讓民族非物質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感”呈現,薪火相傳。
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表示,將推進基礎地理信息與民族團結多源時空數據深度融合,通過時空演變的方式,展示民族人口分佈、非遺信息等,構建高精度民族團結進步“一張圖”。借助這張“圖”,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地區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的軌跡和發展脈絡,為政策制定提供精準依據。同時,還可以通過對比不同年份的示範點和進步單位成果數據,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助力民族團結建設工作。(文 蔣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