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變多變好 廣西“推窗見鷺”
來源:廣西日報  |  2024-12-12 12:05:26

濕地變多變好  廣西“推窗見鷺”

白鷺在龜石濕地公園嬉戲覓食。李成華/攝

濕地變多變好  廣西“推窗見鷺”

美麗的龜石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王克礎/攝

  冬日的八桂,又見秋鴻歸。

  12月7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突然“空降”富川龜石水庫,讓人們既驚喜又意外——白鶴一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過冬,其他地方很難看到,如今卻現身廣西。

  鳥類專家、廣西大學林學院教授蔣愛伍分析説,白鶴之所以選擇富川,很大一個原因在於,長江今年特別乾旱,候鳥不得不重新選擇棲息地越冬。

  同樣被廣西好山好水吸引的,還有國際瀕危物種中華秋沙鴨。

  “看,那是中華秋沙鴨,它們又來了。”11月28日,巡護員在富川龜石國家濕地公園監測到5隻中華秋沙鴨。

  每年這個時候,中華秋沙鴨在龜石水庫落腳後特別快樂,它們撲棱棱落在湖面漂浮物上,起起伏伏,溜個百來米,便躍起撲在水中覓食,未幾,又開始下一次“溜水”。

  中華秋沙鴨物種出現距今已有1000多萬年的歷史,被譽為“水中活化石”,目前全世界不到2000隻。

  “中華秋沙鴨第一次登陸龜石水庫是2017年2月,當時只觀測到2隻,沒想到第二年來了17隻。”龜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阮清鋒説。

  自2017年起,除了中華秋沙鴨,還有黑鸛,它們已連續8年到富川龜石過冬,黑鸛最多一年來了22隻。

  黑鸛和中華秋沙鴨都有著“鳥中大熊貓”的稱號,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棲息地和覓食水域的要求極高。

  資深觀鳥愛好者梁家登説,通過廣西鳥類重要記錄團隊連續4年的同步調查,初步了解了中華秋沙鴨在廣西的越冬分佈情況:除了龜石水庫,中華秋沙鴨還會飛抵百色澄碧湖、天峨縣龍灘湖、靈川縣青獅潭水庫和鹿寨縣洛清江棲息過冬。少的時候有四五十隻,最多時候達到60隻。

  它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結伴南飛,相對比較固定,多的種群有10名家庭成員。

  它們似乎與春天有個約定:每年三四月份,吃飽喝足後,就會逐漸向百色澄碧湖集結,然後一路向北,飛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繁衍。

  “兒女情長,鳥類亦然。它們之所以集結澄碧湖,是來此參加‘相親’大會,看對眼了就結伴北飛,共築愛巢生兒育女。”梁家登介紹。

  每年在西伯利亞“造鳥”計劃成功後,它們又將舉家南飛。

  由此有了冬日暖陽下,八桂大地上一幅美好溫馨的山水禽鳥圖卷。

  蔣愛伍介紹,在廣西鳥類重要記錄團隊今年的觀測中,發現到訪的黑鸛在賀州、梧州和柳州,均是在水庫裏越冬,唯獨上林澄泰鄉的記錄是在喀斯特山谷濕地,那裏狹長的山谷有4張連片的、面積大小不等的魚塘。

  每年年末,澄泰鄉農民幹塘打魚,幾近乾涸的塘底聚集大量野雜魚,吸引大群蒼鷺前來捕食,黑鸛就混在蒼鷺群裏一起捕食。此外,這裡曾記錄到8隻東方白鸛。

  濕地是海綿,吸進去的是水,擠出來的是空間;濕地是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候鳥是濕地的主人。候鳥遷徙是本能,它們追尋的,是適合生存的天堂。它們的飛翔,見證著環境的變化、時代的變遷。

  山青了,水綠了,鳥就來了。如今,橫州市西津濕地有鳥類260種,留鳥153種,僅鷺鳥就有700多只。

  “這些年來,在廣西沿江地方,可謂‘推窗見鷺’,以魚蝦為主食的鷺鳥恢復得特別快,那是因為濕地向好向多變化的原因。”蔣愛伍説,

  梁家登説,鳥兒選擇留下來,不僅僅是因為好的生態環境,還有人們的呵護和寵愛,讓它們很留戀。

  作為鳥類愛心人士,梁家登對發生在2009年3月份的一幕記憶猶新。

  那天,梁家登經過南寧市南湖邊一個轉角時,看到湖面漂浮著10多只死麻雀,而岸邊還有幾隻全身羽毛濕透、奄奄一息的麻雀,樹上的麻雀在叫個不停。

  停留觀察了許久,他才弄明白——原來,那些麻雀是想到湖邊喝水,但整個湖岸沒有適合它們落腳的地方,麻雀只好攀爬倒挂在岸堤上的小草上,冒險下去喝水,湖面的波浪打過來,就把麻雀給卷下水裏,再也飛不上來了。

  梁家登趕緊把濕透了的麻雀打撈上來。他再仔細觀察,整個湖面沒有一棵樹,也沒有一根水草,四週被一道用石頭砌成的擋土墻與湖水隔絕。這樣,兩棲動物怎麼上岸,鳥兒又怎麼落腳喝水?

  於是,他寫了一篇名為《南湖的鳥因喝水而死!請給鳥類留個棲息地》的帖子發在南寧地的一個論壇上……後來,南湖公園建設了4座生態島和親水準臺。

  如今,南湖不僅鳥的數量增多了,種群也增添了不少,儼然一個鳥的天堂。就在前兩天,一隻棕頭鷗到訪南湖,這是南寧第一次記錄到該鳥類。

  “儘管很多鳥類的種群數量有所回升,但是對鳥類的威脅仍然存在不少,希望我們的建設中,多保留一些自然水域,少建一些玻璃幕墻。”蔣愛伍説。(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王克礎)

編輯:蔡俊聰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