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共同承辦的“古籍保護課程和《百部經典》課程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校區舉行。
啟動儀式現場 供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原館長熊遠明在題為《挖掘古籍文化價值 賦能AI技術》的講座中,以數字化時代的文化傳承視角,闡釋了古籍資源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展望了新興技術在古籍保護工作中的運用前景。
《挖掘古籍文化價值 賦能AI技術》講座 供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
啟動儀式後,與會嘉賓和在校師生參與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帶來了“三月三對山歌”雕版印刷、“四時讀書樂·春”凸版印刷、“説文解字 書海謎蹤”《百部經典》猜謎、“甲骨啟智·尋跡廣西地名”及“甲骨文十二生肖”趣味集章等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帶領師生們體驗傳統技藝之美。當“壯族三月三對山歌”紋樣在宣紙上隨著雕版印刷呈現,甲骨文地名謎題被逐一破解,現場此起彼伏的驚嘆聲與歡笑聲,生動詮釋著“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的深刻內涵。
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攝影 詹偲婕
此次古籍保護課程和《百部經典》課程走進廣西民族大學的活動,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古籍文化的魅力,帶動他們積極參與到古籍保護和傳承行動中。今年,相關活動還將陸續走進區內多所高校,為廣西學子送上精彩紛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盛宴。
下一步,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將進一步發揮好“中華經典傳習所”“廣西典籍博物館”作用,以“跟著《永樂大典》走讀廣西”獲評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優秀案例為動力,持續創新“汲古潤今”“經典傳習”“承典煥薪”等活動品牌,通過古籍修復技藝傳習、經典文獻研讀等活動形式,構建起“保護—傳承—創新”三位一體的文化生態,推動古籍保護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走深走實,助力廣西新時代古籍保護工作高品質發展。(文 蔡俊聰 實習生詹偲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