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金海教徒弟們跳黃泥鼓舞。
盤金海正在教徒弟調音。
晨霧漫過山巒,將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六巷村下古陳屯染成水墨丹青。木樓檐角滴落的露珠聲裏,“嘭噠、嘭噠”的渾厚鼓點破雲而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代表性傳承人盤金海正俯身教徒弟調試著黃泥鼓,鼓面泛著歲月包漿的光澤,一如他那雙佈滿老繭的手。這位與黃泥鼓相伴四十載的瑤族漢子,今年3月入選了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作為瑤族黃泥鼓舞核心分佈區之一的金秀大瑤山,千百年來孕育著這項獨特的文化瑰寶。黃泥鼓舞既是“還盤王願”祭祀儀式的核心內容,更是鐫刻在瑤族血脈裏的族群記憶。2011年5月23日,這項技藝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日,記者來到盤金海家,只見他的徒弟盤李賓架起直播設備。鏡頭裏,盤金海將鑽孔鐵棍插入木心:“大家看,這是傳承千年的黃泥鼓製作工藝……”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標簽下,直播間紛紛涌進慕名前來的觀眾,評論如潮,還有的觀眾通過直播間定制黃泥鼓。
作為金秀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第四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盤金海的技藝圖譜堪稱“非遺百科全書”:從選木制鼓、調音校律,到儀式舞段的精準演繹,以及祭祀盤王等民俗活動科儀文本,他都能信手拈來。這種傳承源於特殊的家庭淵源——父親是當地著名黃泥鼓舞舞師,母親是木葉瑤歌藝人,1982年他隨父學藝,又拜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盤振松,在鼓點與山歌交織中淬煉出“手腳能舞、口中能誦、心中有典”的絕活。
選料、挖膛、蒙皮、調音……七道工序的制鼓技藝,在盤金海手中流轉如行雲流水。他輕撫一截泡桐木介紹:“制鼓人得懂樹的脾氣,冬伐的木頭水分少,制鼓不易裂開,春伐的木頭水分較多,制鼓容易裂開。”
最考驗功力的當屬“黃泥調音”。盤金海取來山澗黃泥,加水揉搓至黏稠如蜜,指尖在鼓面抹出螺旋紋路。“泥厚則聲悶,泥薄則聲浮。需通過增減黃泥厚度反復調試,直至音色達到洪亮飽滿狀態。”他邊説邊用手修整泥膜,動作精細如雕琢玉器。
在傳習所陳列室裏,傳承授徒的實踐見證著這項技藝生生不息。自盤金海2015年至2019年被評為縣、市、區級非遺傳承人後培養的傳承隊伍:盤寧勇、盤諺明、謝周生等多名弟子名錄旁,貼著他們一起在上海、湖南等地展演的照片。同時,盤金海是“黃泥鼓舞進校園”的主力教師,多次將黃泥鼓舞帶進校園。
近年來,在縣文化館等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金秀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在各村屯裏設立傳習點,每年都會不定期地開辦技藝傳習班,累計培養金秀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技藝舞者80人。2019年以來,300多名村民在這裡重拾祖輩記憶,已有30人完全掌握相關技藝,7000多名學生觸摸到民族文化根脈。
暮色漸合,新學員的鼓點與瑤山亙古的松濤和鳴。盤金海輕撫鼓面上凝結的黃泥,那些深深淺淺的紋路,恰似四十年傳承路上刻下的年輪。在這個金秀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發源地的深山裏,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正在新一代傳承者的血脈中繼續奔涌。(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陳煜炫 金秀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彩萍 廖雨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