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活水潤萬家
來源:廣西日報  |  2025-04-27 18:26:57

惠民活水潤萬家_fororder_8630147_dengzq_1745510400000_b

松山支洞隧洞口草皮護坡。

  八桂大地,山巒疊翠間,一條條“生態水脈”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

  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下稱環北廣西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牢記責任與使命,構建“施工+幫扶+綠美”新模式,聯合參建單位統籌施工,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以水惠民,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綠色答卷”,得到沿線群眾的稱讚。

  生態賬本在田野間增值

  鬱江右岸,春風徐徐。

  4月19日,記者走進環北廣西工程西津泵站的現場,只見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搶工程進度。

  西津泵站是環北廣西工程最大的泵站,其設計引水流量為35立方米每秒,工程實施後,直接惠及大量工程沿線鄉村地區,原水將被送往玉林、北海等地,成為撐起環北部灣水網的“動力心臟”。

  廣西水電設計院水工院副院長劉時明介紹,為了攻克西津泵站深基坑開挖支護及大口徑輸水管道隱患監控難題,項目創新開展了軟基圍堰—邊坡—基坑聯合破壞機理及支護方法和管道連續監測及爆管預警技術研究等。工程建成後,預計補償南流江、欽江等主要河流的生態環境生態用水1.54億立方米,為鐵山港工業園、龍潭産業園等工業(産業)園區及重點企業提供穩定的工業用水,滿足其生産需求,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産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為了更好落實水生態保護措施,工程還設計建設西津水庫過魚設施、魚類增殖站、生態流量保障措施等,以最優生態保護為手段,打造生態工程。

  環北廣西工程採用“多廊+多點”格局,構建包括河岸、陸上、水上、鳥類遷徙生態廊道。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生態保護措施,加強沿線陸域古樹名木保護,建設生物多樣性觀測站,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和跟蹤評估機制,及時調整和優化生態保護的措施。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發展的緊箍咒,而是轉型升級的助推器,讓科技水脈在喀斯特峰林間流淌,讓生態賬本在鄉村田野裏增值。

  撂荒地煥發新生機

  環北廣西工程以水為紐帶,著力統籌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

  2024年12月初,在推進輸水管線建設過程中,發現當地有一個村莊因歷史原因,糧食種植面積縮減。廣西水發集團組織作為標段承建單位的中國水電基礎局項目部,與公館鎮政府建立“水利+農業”聯動機制,在輸水管道建設的同時,協助當地農戶解決農業生産過程中面臨的難題。

  項目部調來挖掘機等機械,對土地進行清表、平整。經過45天的攻堅,450余畝土地全部得以平整,讓村民高興地種上了蔬菜、辣椒和玉米等農作物。

  “水利工程不僅送來了水,還為村民盤活了土地資源。”如今,望著綠油油的蔬菜,村民們很是高興。

  水資源配置工程是生態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在公館鎮,有一塊200畝村集體土地,因農村勞動力短缺等原因導致土地閒置。

  2024年11月10日,環北廣西工程B4標項目組決定組建臨時“助農攻堅隊”,以機械化作業開墾荒草叢生的撂荒地,並修建田間道路和排水溝,為當地徹底解決“耕種難”問題。項目部還創新推出“代耕代種”幫扶模式,使用無人機幫助村民種上油菜,讓沉睡多年的撂荒地變成助農增收致富熱土。

  中國電建水電基礎局B4標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工程不僅要打通輸水“大動脈”,還要讓每一滴水都澆灌出鄉村全面振興的希望,為環北部灣區域高品質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綠色進洞生態美

  作為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的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環北廣西工程堅定不移地走好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環北廣西工程玉林供水片區D5標陸川支線,參建各方匯力凝智,採取綠色進洞方式,減少3畝山體開挖和植被的破壞,推進民生工程與生態工程的有機融合。

  陸川支線銅鼓坡段屬於大面積種植區域。項目部自2024年11月進場施工後,立即通過調配集中力量、倒排工期等辦法,趕在2025年1月份完成了該區域的管道施工和植被土覆蓋節點目標,錯峰避開高産期,還耕於民。

  截至3月31日,環北廣西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2.60億元,完成第一季度投資攻堅任務的101.7%。工程累計完成隧洞開挖13.42公里,其中2025年完成隧洞開挖6.02公里,完成第一季度攻堅任務的167.2%;累計完成輸水管道安裝埋設114.72公里,其中2025年完成管道安裝41.92公里,完成第一季度攻堅任務的149.7%。

  在趕進度的同時,生態工程一點也不馬虎,每開挖一個隧洞,建設方都會做好隧洞口復綠工程。

  由於邊坡坡度較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和坍塌,復綠後能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分。復綠後的邊坡,還能夠營造出自然、生態的氛圍,改善周邊環境。

  另外,環北廣西工程在開展涉水施工時,都設置了防泥幕和廢污水沉澱處理池,隔斷施工區域含沙水體與河道內水體的交換,減少泥沙回淤,保持河道暢通和穩定,保護河道生態環境。(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王克礎  通訊員 陳國炫 程 鋒 文/圖)

編輯:劉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