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新在精雕細刻毛南族儺面。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覃文武/攝
5月10日,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中南村南昌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毛南族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建新,正在工作室雕刻毛南族儺面。
“儺面雕刻這項技藝,到我這裡傳了第八代了。”譚建新説。
體驗原生態的毛南族文化,作為毛南族發祥地的南昌屯是必訪之地。其中,毛南族的儺文化歷史悠久,儺歌、儺舞、儺戲原始古樸、風格獨特,煥發出活態傳承的蓬勃生命力。
儺面是毛南族儺舞、儺戲等民俗文化活動不可或缺的道具。在春節、毛南族分龍節等重要節日,儺舞是莊重神聖的慶祝儀式,象徵著驅邪納福的美好願望。
毛南族儺面具全套共36副,用毛南山鄉特有的牛恩木精心雕刻完成。它們色彩鮮艷、造型各異,或金剛怒目,或溫文爾雅,或慈眉善目,頗為傳神。“這36副儺面具,分別對應著毛南族中流傳的36個神話人物。”譚建新介紹。
毛南族儺面裏,承載著先民留給後世子孫值得珍視的教諭。
自古以來,作為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之一,居住在九萬大山深處的毛南族人民與各族群眾和諧相處、互嵌融居。這在毛南族儺面的人物形象當中得到了體現。譬如,壯族的莫一大王、莫二大王,瑤族的瑤王,漢族的土地、魯班,毛南族的三界公爺、三娘都體現出各民族生産生活的歷史印記。
譚建新表示,在毛南族儺面、儺舞、儺戲中,出現其他民族的領袖或英雄人物,充分體現了毛南族人民與周邊兄弟民族關係的和睦融洽。“儺面雕刻技藝的傳承,一代代言傳身教,也是民族團結基因的代代相傳。”
為了將儺面雕刻技藝傳承下去,譚建新帶了6名徒弟。廣西一些高校美術院係師生,假期還經常到譚建新的工作室拜訪,學習毛南族木雕技藝。
如今,這些儺面不僅本地人求購,還接到了來自貴州、雲南等區外的訂單,並遠銷海外,有的客戶甚至預定全套36副儺面具作為藝術品收藏。(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覃文武 見習記者 淩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