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探索自然資源碳匯調查技術路徑
來源:廣西日報  |  2025-05-14 15:39:53

  5月7日,記者從廣西自然資源廳獲悉,2022年以來,該廳立足於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選取田東縣等7個縣(區)開展實施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試點工作,以建立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碳匯調查監測與評估體系。經過努力,目前已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碳匯監測評估體系,形成了適用於南方喀斯特地區的碳匯調查技術路徑,綜合技術通過了第三方機構評價,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祖勳認為“該成果整體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據承擔試點工作的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試點縣(區)碳匯本底不清、動態監測能力不足等問題,該院集成遙感測繪、地球環境、統計等多學科技術,利用遙感影像解譯、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林草資源清查和現場監測等多種數據獲取方式,重點解決複雜地形數據採集、多源數據融合等技術難題。先後基於三調數據、遙感技術探索開展了自然資源碳匯調查與監測研究,構建了廣西園地林地碳儲量計量模型、廣西農田與紅樹林生態系統碳資産核算模型,深化應用於東蘭縣林業碳匯能力評估、平樂縣生態産品調查與價值實現、東蘭縣生態産品開發適宜性評價分析等項目。

  統計資料顯示,田東縣、陽朔縣、欽州市欽南區、容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來賓市興賓區、寧明縣等7個縣(區)已完成先行先試,同時,完成了全區約2萬平方公里碳匯本底調查、廣西1422個碳匯樣本調查,形成了400多個碳匯本地化參數數據集和60多個專題圖件,建設了首個覆蓋全區地表的耕地碳匯本底數據庫。

  據介紹,廣西自然資源碳匯調查與碳資産核算研究成果已被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納入決策體系,成為制定生態補償政策、規劃綠色高品質發展路徑的重要依據,為自然資源領域落實“雙碳”行動提供了示範樣本和技術路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西自然資源碳匯調查形成的全區碳參數庫,初步估計可為各市、縣減輕財政壓力近1億元,節省了一大批碳核算研發和項目開發經費,可輻射雲南、貴州等喀斯特區域,潛在市場規模超5000萬元。(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唐廣生 通訊員鄭志安)

編輯:劉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