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國(廣西)—東盟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研討會在南寧召開,與會各方圍繞“基於自然解決方案共享綠色技術成果——中國—東盟生態修復與碳中和協同發展”主題展開交流研討。
研討會現場 攝影 劉又菀
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仲崇峻指出,中國—東盟礦業大會自2010年首屆舉辦以來,已成為區域礦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要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深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應用,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共同謀劃中國—東盟生態保護修複合作新路徑,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實踐智慧。
廣西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周濤認為,本次研討會是落實中國—東盟綠色發展共識的具體實踐,對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方應凝聚“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國際共識,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加強綠色技術共享,構建全鏈條産業生態;創新協同發展機制,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共同開創中國—東盟生態修復與碳中和協同發展新局面。
印度尼西亞能源與礦産資源部礦産和煤炭司主任蘇裏亞・赫朱納表示,研討“礦山生態修復技術”主題對中國—東盟地區具有顯著現實意義,作為深化合作、促進知識交流與聯合創新的重要平臺,期待通過本次會議推動形成生態友好型礦山開採模式,匯聚可持續發展合力。
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中國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修復協會副會長、研究員周遠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正高級工程師張進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周建偉,廣西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高級工程師江凡,江蘇綠岩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波分別圍繞礦山環境問題與綠色礦山建設、自然恢復為主的礦山修復技術、廣西探索加快礦山生態修復自然恢復進程的技術創新與實踐、類壤土(similoam)技術在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研究及應用等主題發表演講,從多維度、多層面分享了礦山修復經驗與技術成果,為推進“雙碳”目標下基於自然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與經驗借鑒。
會議由南方石山地區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廣西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聯合承辦,中國—東盟相關行業嘉賓代表150人參加會議。(文 劉又菀 劉諧靜 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