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擘畫碧水藍圖 系統治理書寫生態答卷
來源:南寧日報  |  2025-07-03 15:35:00

  原標題:科技賦能擘畫碧水藍圖 系統治理書寫生態答卷——南寧市“雙重驅動”提升水環境品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d9508d5e2a8bb3071e17426107f0b05_img_182_1003_492_368

南寧市依託科技創新持續攻堅水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擦亮中國綠城生態名片。圖為水清岸綠的邕江。 本報記者黃維業 攝

  夏日時節,邕江碧水悠悠,兩岸綠樹成蔭。在南寧市生態環境局監控中心,大型電子螢幕實時顯示全市3500余個水生態監測點位的數據,河流斷面水質、水源地水位、排污口排放情況等信息以動態地圖形式直觀呈現。工作人員輕點滑鼠,便能精準定位任一監測點的實時狀態——這幅“會説話”的水環境“數字畫卷”正是南寧市以科技賦能水環境治理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南寧市依託科技創新持續攻堅水環境綜合治理,實現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市縣兩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建成區原有黑臭水體水質達標率“三個100%”目標,中國綠城生態名片持續擦亮。

  “以前跨科室跨部門查文件要3天,現在通過系統搜索功能,3分鐘就能定位項目周邊環境敏感區域,還能根據水質目標提出管控要求。”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副科長黃譯嫻指著螢幕上的流域向量化“一張圖”系統,向記者演示科技帶來的效率變革。

  這套整合了全市水生態環境領域全要素的智慧系統,宛如給水環境管理裝上了“監控+導航”,讓分散在各部門的監測數據實現“一網通覽”。

  在茅橋水質凈化廠,“天眼”視頻監控系統正24小時緊盯排污口。“一旦發現排水異常或水質波動,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有助於我們及時發現問題和追溯污染來源。”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工作人員袁子欽説。目前,南寧市已在41個重點入河排污口安裝此類智慧設備,構建起“受納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鏈條監管體系,將傳統“人工巡河”的滯後響應升級為“智慧感知”的實時預警,有效提升我市水環境管理的智慧化和精細化水準。

  一雙雙緊盯排污口現場的“天眼”為環保執法提效,而“南寧三長”App的應用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河湖長巡河效率,成為科技助力水環境治理的又一實踐。

  “每週巡河時,我會用‘南寧三長’App記錄河面垃圾、排污口異常等情況。拍照上傳後,上級相關部門當天就能響應,及時解決問題。”青秀區建政街道茅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四級河長張萬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App裏的巡查記錄。

  這款集成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和“互聯網+隨手拍”功能的App,成為全市河湖長巡河的“移動工具箱”,可便捷記錄、反饋巡查中發現的環境問題,有效推動了涉水問題的快速響應與處置閉環。

  科技不僅提升治理效能,更推動著協同機制的創新。今年以來,南寧市持續推進“河湖長+檢察長”“河湖長+警長”協作機制,形成行政執法與司法監督合力,加大水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打擊力度。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各級河湖長累計開展巡河巡湖3.07萬人次,及時發現並處置各類涉水問題,確保河湖生態健康穩定。

  科技賦能與系統治理的“雙重驅動”,讓南寧水環境品質交出亮眼成績單:2025年一季度,城市水質指數同比改善11.37%,地表水水質進入全國前三十,排全國第十五名。

  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農姁霖表示,南寧市將繼續深化科技在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完善智慧監測網絡,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奮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綠城,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南寧力量。(本報記者楊盛 通訊員劉茜)

編輯:劉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