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海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周駿和團隊成功為一名來自塞爾維亞的25歲預激綜合徵患者米盧(音譯)實施微創手術,以精湛醫術架起“健康橋梁”,讓患者重獲“心”生。
手術現場
據了解,米盧長期被預激綜合徵所困擾。五六歲時,米盧就在塞爾維亞當地醫院確診了預激綜合徵,經常會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發病時心率最快可達180次/分鐘,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醫生無奈告知,當地此類病例極少,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在隨後的十幾年間,米盧的疾病反復發作,甚至出現過兩次暈倒的危急情況。每一次復診,當地醫生都坦言,他們僅治療過2例類似病例,經驗十分有限,這讓米盧的病情始終得不到有效控制。如果不及時進行手術的話,米盧隨時有犯病猝死的風險,她的生活也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今年6月,米盧與身為中國人的丈夫回中國結婚、拜見家長。在交流中,家人得知她的病情後,當即建議她在中國尋求治療。懷揣著新的希望,米盧和丈夫來到廣東省某醫院求醫,但因後續檢查和入院時間過長,而她早已訂好下個月7日返回塞爾維亞的機票,這一狀況讓他們再次陷入困境。
幸運的是,米盧的丈夫是中國人,且幾年前曾在廣西北海居住,這讓他們想到回北海嘗試尋求幫助。通過網絡查詢,他們看到了北海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周駿的簡介和報道,抱著進一步了解的心態,他們還在ChatGPT上查詢搜索了周駿的相關資料。在深入了解周駿的專業能力和過往成功案例後,他們毅然決定在北海接受手術治療。
6月下旬,米盧慕名找到周駿面診。在克服時間緊、溝通不便等困難後,周駿經檢查後為米盧制定了週密的手術方案,確定了手術時間。6月27日手術當日,周駿團隊採用從大腿股靜脈穿導絲的微創技術,以如原子筆芯般纖細的導管,精準定位病灶,歷時約2個小時手術後成功完成病灶消融。6月28日,經醫生復查後,米盧順利出院。
這段跨國求醫的經歷,不僅讓米盧重獲“心”生,更見證了中國醫療技術的實力與溫度,以及醫患之間跨越國界的信任與協作。(文/圖 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