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縣一家農村養老院,一位老人在書畫室練習書法。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何明華/攝
“唱山歌哩,這邊唱來那邊和……”7月20日上午,嘹亮的歌聲從欽州市靈山縣沙坪鎮那瑯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傳出,老人們手上打著節拍,臉上洋溢著笑容。
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迫切要求,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事關廣大農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截至2024年底,廣西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981萬,其中農村老年人超過540萬。近年來,廣西著力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不斷健全農村老人關愛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村老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 強基固本 推進農村養老服務建設
寬敞明亮的多功能活動室、乾淨整潔的日間照料室、功能齊全的休閒健康娛樂中心……記者走進那瑯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看到,日間照料室、長者飯堂、活動室等設施一應俱全。這個由閒置五保村改造的村級普惠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全村574名老人的“快樂驛站”。
“以前總是在村裏閒逛打發時間,如今家門口就能參加文體活動,享受便民服務。”73歲的村民黃昌祿邊測血壓邊説。
服務中心負責人黃庭梅介紹,該中心在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和文化活動場所的同時,還定期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入戶探訪關愛服務,讓老人們體驗到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溫暖。
針對五保村閒置多的問題,我區按照“留用一批、改造一批、轉型一批、移交一批”的思路開展整治,目前已完成維修改造496個、轉型發展616個、優化移交4001個,統一配備一台電視、一套廚具等“十個一”基本生活設施。
不離鄉土,不離鄉鄰,在家養老是不少農村老年人的期盼。廣西打出政策組合拳,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高位推進。自治區將農村養老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農村養老兜底、養老設施等項目納入為民辦實事計劃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制定完善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等10多項政策。
——完善設施。廣西累計投入10多億元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建成縣級養老機構104個、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610個、村級養老服務設施4000多個。
——改革試點。遴選6個縣(市),分別圍繞失能集中照護、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互助性養老、黨建引領農村養老、三級體系建設、養老機構公建公營等6個領域進行改革試點,因地制宜探索農村養老服務模式。
——資金支持。5年來共發放機構建設、運營等補貼5307萬元,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
2 模式創新 探索多元供給新路徑
“我的柴米油鹽都是小廖負責採購,養老認證也是他幫忙辦理。”來賓市象州縣馬坪鎮木堂村84歲的覃日秀,對互助服務連連稱讚。她的孩子都在外務工,木堂村志願服務隊成員廖彥松主動包攬了老人的跑腿活,還時常為她燒制可口飯菜。
“木堂村組織村民與高齡、失能老年人開展互助服務,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難題。”來賓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發揮濃厚的孝老文化,在30多個村(鎮)開展並推廣農村互助養老。
我區充分發揮“近鄰”和“熟人”優勢,創新開展睦鄰互助模式,利用村(社區)平臺匯聚各種資源建設養老互助點,開展短期托養、老年助餐、上門服務、友好互助等服務。
南寧市馬山縣推行以1個縣級養老機構為中心、6個鄉鎮敬老院為依託、N個村屯養老互助點為觸角的“1+6+N”模式,構築三級養老服務融合供給體系,形成集約高效的城鄉互助照護網。
桂林市靈川縣按照有固定場地、有活動設備等“八有”標準,完善458個村級養老服務設施,依託村委會、老年協會運營,提供日間照料、老年助餐服務。
“睦鄰互助模式,為農村‘空巢之困’提供充滿人情味的解法,也切合了老年人居住分散、不願離家的實際。”自治區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陳科吉介紹。
以縣級機構為支撐的輻射聯動模式,為農村養老注入新動能。
“這裡環境好,有老夥伴聊天,還有專業護工照顧,住得安心!”入住靈山縣舊州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利世友説。
“我們積極探索鎮級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與舊州鎮衛生院合作在中心增設醫療服務點,為機構內外的老年人提供養老護理等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該中心還與靈山縣社會福利院合作打通就醫通道,保證院內老人能享受到日常醫療服務。
陳科吉表示,廣西各地探索出以縣級機構為支撐的輻射聯動模式、以村(社區)為平臺的睦鄰互助模式等多種農村養老模式,進一步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準。
3 服務延伸 溫情守護家門口幸福
“以前趁趕圩到街上理髮,後來年紀大了就自己亂剪。現在好了,有人幫忙理髮了!”近日,柳州市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雲峰村梁八屯84歲的黃菊梅,在家中享受到了“春暖服務”志願者的理髮、打掃和陪伴服務。
“這讓城鄉高齡老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養老服務。”柳城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開展“探訪關愛+居家養老”服務,依託縣級機構帶動鄉鎮和村級養老服務站點,設立助潔、助餐、助醫等8類需求清單,培養專業養老服務隊伍,分片落實照護責任。
助餐服務是老年人的普遍需要和期盼,也是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午時分,貴港市港南區八塘街道高嶺村的愛心食堂內菜香四溢。老人只需在智慧終端機前“刷臉”,即可登記用餐。
“一個人在家做飯不方便,這裡價格實惠,還能跟大家閒聊。”老人姜運烈説。
“高嶺村的數智助餐模式為農村解決老年群體養老難題提供了新思路。”貴港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該市創新“慈善+産業”模式,讓農村老人吃上暖心飯、實惠餐。
養老服務工作,城市是重點、農村是難點。近年來,我區加快完善農村養老服務,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下沉農村。
在自治區層面,建立農村困難老年人月探訪關愛服務機制,每年探訪獨居、空巢、留守、失能等老年人近300萬人次。各地堅持因地制宜,推出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送到農村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床邊。
桂林市在靈川縣等4個縣域農村地區開展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將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引入農村,為居家老人提供助潔、助浴、助行等服務;按“一戶一策”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2024年以來惠及3000名老人,為6422名特殊困難老人提供上門服務22.3萬人次。
玉林北流市探索公辦養老機構開展居家上門服務,積極推出助餐、生活照料、健康監測等服務項目,推動優質公辦醫養資源向社區和家庭延伸。
“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事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説,將進一步推進改革創新,讓更多農村老年人養老不離村,幸福享晚年。(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何明華 通訊員 安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