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記者從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貴州省在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即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體系)的基礎上,以高品質發展統攬全局,做深做實各項工作,推動實現了“五個轉變”。
推動就業産業由保脫貧向全面提質增效轉變。在就業方面,緊緊圍繞穩崗就業這個關鍵,省生態移民局會同省人社廳、省投資促進局、省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和地方政府,開展搬遷勞動力就業專項幫扶、招商引資等行動,採取加大勞務輸出、勞動力就業跟蹤監測、就業培訓、專項幫扶留守搬遷勞動力、引進適合搬遷群眾特點的企業等措施,千方百計做好穩崗就業工作。截至8月31日,全省有勞動力搬遷家庭就業率為93.07%,實現了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目標。在産業發展方面,統籌黔粵東西部協作、各級財政和金融信貸資金,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發展産業園區、建立就業幫扶車間,著力補齊安置區産業發展短板,切實增強安置區自我發展能力,帶動群眾就業增收。至8月底,全省安置點周邊有各類企業2446個,各地佈局的産業與群眾需求更加緊密,推進措施更加有效,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推動公共服務由保基本向全面提檔升級轉變。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準,推動安置區教育醫療文化事業不斷發展,讓搬遷群眾享受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在“十三五”時期全省新建、改擴建配套學校669所、醫療機構440所的基礎上,今年發佈了《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不斷提高服務水準和品質。目前,各地基本公共服務、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的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
推動社區治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把安置社區作為平安貴州建設的重要陣地,推動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著力解決搬遷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採取建機制、強管理、提服務、網格化等措施,把社區治理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積累了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六盤水市“兩個社區”、畢節市“黨建+積分”等管理經驗,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
推動文化服務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積極推動宣傳、文化等部門統籌聯動,在安置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活動,組建群眾演出團隊、健身團隊、電影放映隊等文化志願隊伍,增強社區互動和交流,搬遷群眾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明顯提升。今年以來,各地已組織開展文藝活動、感恩教育、普法教育、市民意識教育等共3.4萬餘場次,搬遷群眾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推動基層黨建由抓覆蓋向全面引領轉變。堅持安置點建到哪、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建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目前,各地安置區已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全覆蓋。同時各地將黨的領導貫穿于就業組織、産業發展、社區治理、社會融入等全過程,黨在安置區的凝聚力、向心力明顯增強。(貴州日報記者 趙勇軍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