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族人的手中,針線即是筆墨,來往穿梭間,將民族遷徙的傳説與記憶鐫刻在服飾之上,記錄著苗族人永不忘懷的歷史脈絡。
12月28日,第五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會暨多彩貴州苗繡系列活動在貴陽舉行。活動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主辦。這項國內目前非遺大類中唯一由國家級行業組織舉辦的非遺品牌盛會,再次讓苗繡的魅力在世人眼前徐徐綻放。
苗族的“無字史詩”
繡娘正在製作苗繡
貴州苗族支系眾多,一輩又一輩苗族人,通過繡在服裝上的紋樣記錄著祖先遷徙傳説和歷史,被譽為傳承了整個民族文化歷史的“無字史詩”。
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8年5月,馬尾繡、苗族刺繡、侗族刺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多位從小就掌握了苗繡手藝的苗族婦女陸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苗繡傳承人,將這種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手藝作為文化瑰寶,傳承下來。
早在2011年,臺江縣就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宮內的蓮花書院中,正式落成開放臺江苗族刺繡博物館,用多達490余件藏品,展示了全省各地區的苗繡特色。作為貴州的專題博物館之一,臺江苗族刺繡博物館展示出各種苗繡展品的手工技法、文化寓意、地域特色以及分佈範圍,講述了苗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沿革和重要價值。
而在貴州,展示苗繡歷史和文化的博物館遠不止這一個,這些博物館所承載的功能也不盡相同。臺江縣姊妹街,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苗繡代表性傳承人石傳英創辦了浩鄧苗族民間博物館,在這裡,她帶著繡娘們製作苗繡産品,不僅遠銷省外乃至國外,也登上了世界頂級時裝發佈會的舞臺。在貴陽,長期致力於推動苗繡文化傳播的曾麗,創辦了貴州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除了展陳精美服飾、苗繡文化之外,也不斷帶著這些底蘊深厚的展品,一次次登上對外交流的平臺,對外講述著貴州故事。而位於貴陽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多彩貴州城的貴州黔藝寶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苗繡博物館,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展示著苗族的各類瑰寶。
多元融合創新發展
訂單式生産為繡娘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苗繡已成為多彩貴州的一張名片。
在今年9月舉辦的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貴州展區的“非遺雙創”板塊帶來了不少苗繡産品,吸引了參展商和參觀者的目光。當月,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中,15家苗繡企業及代表産品也集中展示了貴州近年來苗繡發展成果。近幾年來,貴州在省外或國外舉辦的旅遊推介會中,苗繡産品、刺繡工藝的活態展示等,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早在大約20年前,苗繡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頻頻綻放在國際舞臺。據中國民族博物館原副館長、著名服裝設計師韋榮慧介紹,2003年10月,國家民委推出的“多彩中華——中國民族服飾展演”作為法國中國文化年開幕式,在巴黎盧浮宮上演,苗繡作為開場展示,將台下的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先生深深吸引。2018年6月,倫敦時裝周的T臺上,也出現了貴州織金苗繡身影,織金繡娘楊林先帶去的苗繡産品很快被一搶而空。
一次次驚艷亮相後,貴州苗繡元素已成為時尚服裝設計師們青睞的圖案,被頻繁運用到服飾、鞋包以及各類文化創意産品中。
今年5月,貴州火花文創負責人龍沁潔在臺江縣老屯鄉的苗人匠心染坊內,帶領一群繡娘製作帶有苗族蠟染、刺繡等元素的粽子型香包,這是為當地端午節龍舟大賽所製作的伴手禮。近年來,像龍沁潔這樣的年輕貴州本土服裝設計師、文創設計師們也紛紛加入到將苗繡紋樣廣泛運用於特色産品的隊列中。
苗繡産業助推鄉村振興
各類苗繡産品頗受市場歡迎
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力量投入到苗繡文創産品的創作中。與此同時,在貴州各苗族同胞聚居地,也有越來越多的婦女通過“錦繡計劃”等集中培訓成為繡娘,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也靠這門手藝改變自己的生活。
至此,苗繡所承載的意義已悄然發生變化,從過去家族傳承、記錄民族歷史的手藝,逐步變為一項兼具美學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特色産業。今年10月20日,《關於加快推動貴州苗繡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行動方案》應運而生,明確將重點實施苗繡保護傳承、市場主體提升、産業園區建設、品牌培育、科技創新、市場推廣“六大工程”,通過3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把苗繡産業打造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優勢産業,初步實現産業化、時尚化、國際化、品牌化目標。
將一門非遺手藝變為特色産業,需要多措並舉,更需要部門協同。為此,我省擬建立基礎紋樣數據庫,提取産業應用紋樣數據5000個以上,實現苗繡紋樣數字化保護。同時大力開展繡娘培訓,在過去“錦繡計劃”等系列培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萬名繡娘進高校、萬名學子進苗寨”人才專項培育計劃,每年培訓繡娘1萬人次,提升繡娘藝術修養、技能技巧。(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