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電(記者潘德鑫、向定傑)每8秒採集1次數據,1分鐘産出近300件産品……走進貴州雅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光電子”),車間內機器運轉聲回蕩,高端主機汽車二極體智慧化生産示範線上的機器抓手正在忙碌,備料、組裝、測試等工序有條不紊。
“以前人工環節多,産品品質一致性不高。”該公司經理部部長彭紹波介紹,通過智慧化改造,一條生産線單班人數從原來的38人降低到目前的12人,效率提升了68%,優品率也從原來的62%提升到現在的95%。
轉型升級的雅光電子是貴州首批“大數據+智慧製造”示範企業,也是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
自2016年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來,貴州通過“千企改造”“萬企融合”“企業上雲”等專項行動,助力數字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
截至目前,僅“萬企融合”行動就已形成標杆項目100個、示範項目1000個,帶動2500戶實體經濟企業開展融合,累計實現2.3萬餘戶企業上雲用雲。
産業數字化讓不少像雅光電子這樣的傳統製造企業嘗到了甜頭,而數字産業化也為一些新興的“雲”企業快速發展創造了機會。
貴州航天雲網科技有限公司是貴州工業雲平臺的運營企業。2015年,公司董事長楊靈運隻身一人帶了一個包、一萬元和一套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從北京來到貴州,只用了3年時間,公司營業收入就達到了3.84億元。
“跨越式增長得益於大數據融合的不斷深化。”楊靈運坦言,剛到貴州時,絕大部分企業還是以傳統生産經營方式生存,對工業互聯網比較陌生甚至內心抗拒。2016年開始,貴州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步伐加快,公司有了“用武之地”,在幫助工業企業轉型的同時,自身業務也迅猛發展。
“通過為工業企業提供‘端、網、雲’智慧連接的雲資源、雲軟體和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有效提升企業效益、降低成本、縮短研發週期,滿足了工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的變革需求。”楊靈運説。
近日發佈的《貴州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貴州省大數據電子信息産業總産值要突破3500億元;數字經濟在GDP中的佔比要達到50%左右;三次産業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實現大數據深度融合改造全覆蓋。
“搶新機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貴州數字經濟發展的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黨組書記胡建華表示,下一步貴州將圍繞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數字新基建、數據價值化等重點方向,加快建設全國大數據電子信息産業集聚區,加快打造全國數據融合創新示範高地、數據算力服務高地、數據治理高地,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