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深耕紅色文化 打造“紅火産業”
來源:貴州日報  |  2022-02-23 10:05:49

  “圍繞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貴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弘揚,實施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館等重大項目,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2022年春節前夕,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為貴州紅色旅遊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紅軍長征,在貴州活動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廣,留下了大量寶貴精神財富。立足資源稟賦,貴州正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全力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奮力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切實推動紅色資源轉變為“紅火産業”。

  深入挖掘資源 讓紅色文化煥發光彩

  2月17日,步入興義市威舍鎮發哈村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斑駁的民居小院內,石頭壘砌的房屋、榨油坊、石磨等保存完好的物件,見證了87年前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1935年4月23日,賀子珍在一場戰鬥中,為了保護鐘赤兵同志被炸傷,幾名紅軍戰士將她抬進余倫啟家包紮傷口。余家的屋檐下,成為了紅軍的臨時電臺指揮部。

  “賀子珍包紮好傷口,紅軍就走了,臨走時他們還給了我父親一塊銀元。”回憶起父輩講述的那段紅色故事,86歲的村民余倫啟不由感慨:“在處境那麼艱難的情況下,紅軍依然不佔老百姓的便宜,太令人敬佩了。”如今,余倫啟成了這段歷史的義務講解員。

  近年來,除了對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這項紅色資源的挖掘,興義市還先後多次組織專家對紅軍長征路過興義境內的活動痕跡以及途經或者在威舍戰鬥時的相關人物、事跡進行核實、審定和考證,讓賀子珍保護鐘赤兵同志受傷的故事、紅軍洞的故事等紅色文化脈絡清晰、有跡可循。

  貴州紅色資源豐富,紅軍長征的足跡遍及貴州60多個縣(市、區),留下了2000余處革命遺址和753處不可移動文物。

  為讓這些精神財富更好地啟迪後人,貴州各地在摸清“紅色家底”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建檔立卡,讓每一處紅色資源都有“戶口”、有“身份”有“故事”;與此同時,還將分散零落的紅色資源連點成線、串珠成鏈,讓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深入打造載體 讓紅色陣地更有魅力

  2月18日,一夜大雪,印江自治縣木黃鎮木黃村木黃會師紀念碑的步道上,遊客依然絡繹不絕,寒冷的天氣沒有打消他們的遊覽熱情。

  “我們將山腳到紀念碑的步道擴寬建平後,遊客明顯增多了。”印江自治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旅遊局工作人員魏小松告訴記者,未改建前,前往紀念碑的步道狹窄、陡峭,且坑洼不平。去年11月,縣裏對該步道進行改造後,這條長約1000米、寬4.5米的步道變得平緩,遊客上山的時間比原來節省了一半。

  2019年,木黃會師地被明確為貴州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點,此後印江自治縣全力有序推進此項建設。目前,該縣已完成木黃會師紀念碑、紀念館、紅三軍團政治部和紅六軍團政治部本體修繕。

  為更好地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2019年12月,貴州組建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起內容建設、規劃指導、政策支持、資金保障、數字再現、工程實施六大工作專班。2021年7月1日,正式施行《貴州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條例》。

  截至2021年11月,貴州已完成30多個長征文物保護點的保護修繕,此外還將建設28條長征歷史步道,完成5個紅軍長征村項目。

  深入融合發展 讓紅色旅遊紅火起來

  “正月初八我一開門,就忙得停不下來,來四渡赤水紀念館的遊客很多。”2月18日一大早,習水縣土城鎮“土城燜雞店”的老闆袁春平,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28歲的袁春平是土生土長的土城鎮人,父母一直在當地從事餐飲行業,不過過去生意一般,僅夠養活一家人。得益於土城鎮紅色旅遊的發展,2012年開始,袁春平家燜雞店的生意開始紅火。幾年後,他和妻子接替了父母的工作,如今一個月至少2萬元的收入讓他們一家的生活平靜而幸福。

  2012年,習水縣成立土城紅色旅遊文化創新區,統籌整合土城區域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該縣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習水段)建設為契機,推進習水紅色文化“研學旅”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四渡赤水培訓學院和四渡赤水革命研究中心這2家當地的紅色教育培訓機構,開展現場教學、情景教學、拓展教學等課程研究與開發工作,著力打造中國土城“紅培之都”知名度。同時,該縣還持續提升習水紅色旅遊業態,打造土城鎮青杠坡村、隆興鎮淋灘村、程寨鎮石門村、良村鎮後灘村4個全省紅色旅遊示範村。

  將紅色文化融入旅遊,既是為了紀念先烈,也是為了富民一方。

  為助力紅色旅遊發展,2021年,貴州啟動紅色旅遊年,開展百名講解員宣講百年黨史、重走長征路研培體驗等系列活動,同時發佈12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力求讓“紅色基因”真正變成可持續的“發展基因”。(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馬紅梅)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