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尚重鎮洋洞村,曾是一個被困在深山裏的貧困村。如今,這個擁有一千多戶人家的古老侗寨,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古老的農耕文化煥發勃勃生機,還推動鄉村旅遊興起,昔日的貧困村已“變身”成為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一座座精緻的“牛棚”客棧,一個個保持原始古樸風格的耕作場景,點綴在層層疊疊的美麗梯田間,在晨霧籠罩下若隱若現,如夢如幻,令人流連忘返。這裡,正是楊正熙傾心經營的傳統文明生態博物館——“牛耕部落”,也被譽為“最後的牛耕部落”。
洋洞村美景如畫 供圖 黎平縣委宣傳部
楊正熙是洋洞村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回到自己家鄉,曾先後在國有林場、鄉鎮等工作,這些經歷也讓他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洋洞村海拔從400至1200米,環境多樣,氣溫溫差大,稻穀品種多元,村裏50歲以上群眾還在堅持養耕牛,家家戶戶建有牛棚。2015年,楊正熙在村裏成立了“貴州有牛復古農業專業合作社”。之後,他把村民們組織起來,打造“牛耕部落”和“有機小鎮”,餵養耕牛,種植老品種水稻,在梯田邊修建“牛棚”客棧,發展傳統農耕文化體驗遊,銷售原生態稻米等農特産品。
楊正熙在田裏檢查水稻 供圖 黎平縣委宣傳部
身為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楊正熙一開始就熱衷於收集傳統作物種子,他希望通過古老的農耕方式,讓瀕臨的種子煥發生機,更希望自己創建的“牛耕部落”成為洋洞村及周邊村民們共同致富的家園。經過黎平縣政府的大力扶持,在他一手推動和打造、經營下,通過七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如今,涵蓋鄉村有機農業、有機田園生活、生態休閒旅遊等良性循環的“牛耕部落有機小鎮生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如今,經他多年搜尋收集的傳統豆類、薯類、稻類等農作物老品種種子已達210多種,其中古老稻品達60多種。村民們用最傳統的牛耕方式耕種,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他將地方傳統高稈芒粳、小麻紅米、胭脂紫米等進行規模化種植後,銷售額從2016年的兩三百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1000余萬元以上,直接帶動800多戶村民走上致富路。在傳承中華農耕文化的同時,還為物種資源保護和糧食安全積累了寶貴經驗,有效助推當地鄉村振興。
坐落于山間的特色客棧 供圖 黎平縣委宣傳部
2018年,黎平縣洋洞“牛耕部落”生態農業示範園區被列入貴州省省級農業園區。2019年楊正熙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7月“黎平縣創新推動傳統‘牛耕部落’的現代傳承”被《貴州改革情況交流》專刊刊發。2021年11月《他把種子當兒子》微視頻獲“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員’微視頻徵集活動”二等獎。2016年以來,楊正熙及其先進事蹟分別被各大主流媒體報道轉載。洋洞村,也因此成為了國內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梯田“千牛同耕”景象 供圖 黎平縣委宣傳部
“有牛哥”、農耕文明、“牛耕部落”“詩意生活”“重拾鄉愁”等與洋洞村相關的詞條也不斷被衝上“熱搜”。如今,洋洞村每年春耕時節家家戶戶開田犁地,形成七彩梯田“千牛同耕”的壯觀景象,猶如一幅古老的農耕畫卷,讓許多中外遊客慕名而來,洋洞村的牛棚客棧和鄉村旅遊也成為農民創收的新亮點,近年已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1000萬元。僅2020年,“牛耕部落”經營農産品實現總收入4700萬元,1300余戶村民戶均實現增收2萬餘元。(文 楊勝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