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這麼靚的地方吃住,你們貴陽人很會玩。”“端午”假期,來自廣東的張陽一家抵達貴陽,大學同學謝青青接待了他們,早早預定下位於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的農家樂。
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的苗家迎客禮儀 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旅遊局供圖
6月3日,汽車先是穿過了一個古舊的牌坊,然後在一片石板房環繞的空地裏停了下來。農家樂老闆騎著電瓶車早早等候,熱心幫助大家把自帶的食材運送到目的地。走進鎮山村,一路上的石巷、屯墻、武廟讓張陽頗感新鮮。
“剛才好像在牌坊上看到了博物館幾個字?”張陽一問才知道,眼前的這個石頭寨子來頭不小。從1998年到2005年,在中國與挪威于貴州合作建成的四座生態博物館裏,鎮山村布依族生態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
走進時光邊緣的村落:堂安侗寨 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據悉,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特定區域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強調保護、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與遺産的活態關係。1998年10月31日,在中挪兩國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貴州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開館。隨後,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2002年7月)、隆裏漢族生態博物館(2004年10月)、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2005年6月)相繼建成。與此同時,2005年1月民間投資的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建成,貴州生態博物館群日漸成型。
堂安生態博物館裏的侗寨風物展
其中,以梭戛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建設開啟了生態博物館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在文化的原生地建立起來,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空間局限,同時確立了中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六枝原則”,成為“中國第一代生態博物館”。
地捫侗寨,從生態博物館走向文化創意小鎮
“六枝原則”具體包括:村民是其文化的擁有者,有權認同與解釋其文化;文化的含義與價值必須與人聯繫起來,並應予以加強;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是公眾參與,必須以民主方式管理;當旅遊和文化保護發生衝突時,應優先保護文化,不應出售文物但鼓勵以傳統工藝製造紀念品出售;長遠和歷史性規劃永遠是最重要的,損害長久文化的短期經濟行為必須被制止……經過20多年的實踐,在貴州,今天的人們已經意識到,生態旅遊絕不僅是在生態環境很好的目的地旅遊,在旅遊的同時保護自然遺産、重視生物多樣性、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也是非常必要的。(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