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來源:天眼新聞  |  2022-08-09 09:00:25

  夏日窗外,陽光明媚,天朗氣清,六衝河與鴨甸河交匯處綠水清波;屋內,36歲的何蘭與退休鄉村教師楊梅坐在農家餐館圓桌前,齊聲唱起多聲部苗歌《陽雀聲聲在呼喚》。

  走進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青山綠水讓人心動,悠揚歌聲讓人沉醉。何蘭是這間農家餐館的老闆娘,也是大型苗族實景歌舞《苗韻化屋》表演隊伍的一員。“心裏的歌,要唱出來,你們要趕快唱出來;心裏的歌,要唱起來,我們姐妹就唱起來……”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苗繡裏古老的傳統盤繡針法。張帆 攝(貴州圖片庫發)

  歌聲在山裏回蕩,思緒也跟著飛揚。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走進苗寨化屋村。“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不能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總書記的話,寫在村裏的白墻上,更寫進每一位化屋人的心裏。

  今朝化屋,路面寬闊整潔,樓房錯落有致,群眾安居樂業,恰是貴州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生動縮影。

  強保護,弘揚民族精粹

  認真翻閱,仔細甄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書習俗代表性傳承人楊勝昭神情專注,視若珍寶地拿著一本祖傳的水書古籍。“水書是我們水族的古老文字。我父親是水書師,我在13歲的時候也被伯父收為徒弟。”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榕江教師韋永亮義務給當地的水族兒童傳授水書。姚源芳 攝(貴州圖片庫發)

  三都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這裡聚居了全國過半數的水族人口,是水族文化最為集中的地區。水書傳承千年,至今還被水族民眾使用。2006年,水書習俗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楊勝昭説,水書師曾經在水族農村是一項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職業,婚喪嫁娶、立屋建房,甚至春耕開種,都要根據水書中的文字提示來確定。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加之水書“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規矩,水書傳承出現了斷層現象。“要讓水書活下來。”2015年,楊勝昭頂著壓力打破傳承“鐵規矩”,首次招收女徒弟,在當地轟動一時。

  此後,當地開始搶救性地加強對水書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2018年,《黔南州水書文化保護條例》出臺。目前,黔南州檔案館擁有館藏水書文獻典籍原件19000余冊,其中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原件79冊,水書文物134件。建檔立卡納入管理的水書先生466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書習俗傳承人2人、省級8人、州級21人。

  重傳承,賡續民族文脈

  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少數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榕江縣樂裏鎮青年學生學習非遺手工。潘邵平 攝(貴州圖片庫發)

  “錫繡是個技術活,特別需要耐心。以前沒什麼人重視,現在知道的人多了,學習的人多,看著才覺得有希望。”把50餘年錫繡技藝凝聚在指尖,國家級苗繡錫繡代表性傳承人龍女三九感嘆。

  龍女三九的故鄉是劍河縣南寨鎮展留村。在這個古樹環抱的村落裏,世世代代流傳著錫繡技藝。8歲起,龍女三九便跟著母親及寨子裏的老人們學習錫繡、紡織和古歌。

  錫繡作為劍河縣境內最為獨特的一種苗繡,迄今已流傳五六百年,其特徵是使用金屬“錫”來完成一件刺繡品,這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可謂絕無僅有。2006年,苗族錫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我唯一的愛好就是繡花,一天繡不出來花,連飯都不想吃了。”如今,龍女三九在劍河縣城開辦了錫繡工作室。隨著錫繡知名度越來越廣,産品逐步走向世界。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少數民族學生在貴州民族大學展廳觀看《水書長卷》展品。王炳真 攝(貴州圖片庫發)

  在黔貴大地,像龍女三九一樣,靠一門“本事”把日子越過越好的民族手藝人,傳承民族文化的熱情愈發高漲。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制定相關文件,成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等機構,積極推進民族文化與旅遊産業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5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貴州省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於9月1日起實施。《條例》開啟了貴州對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先河,對推動新時代全省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遊客參觀化屋村文化站建設。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青 攝

  興産業,攜手共謀發展

  “你看繡片多精美,布料也是在自家作坊裏浸染的,這件衣服都是純手工製作……”在位於普安縣茶源街道的偉鮮純手工布依服飾加工廠內,韋波看著眼前的刺繡作品,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今年51歲的韋波,是偉鮮純手工布依服飾加工廠的負責人。他是一名返鄉農民工創業者,也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致力於民族刺繡産業發展,帶領當地鄉親增收致富,將苗繡這一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望謨縣苗族蘆笙吹奏技藝傳承人王指榮在表演蘆笙舞。張帆 攝(貴州圖片庫發)

  2013年底,韋波和妻子王偉鮮在鎮上開辦了一家布依族服飾加工坊,向周邊布依族村民收購純手工刺繡,加工成高端民族服飾後再對外銷售。隨著逐步發展壯大,工坊變成了工廠,開發了抱枕、挂件、杯墊等系列文創産品,能生産的刺繡花色從10多個增加到100多個,還發展了300多名布依族“繡娘”加入。

  “我想把布依族文化傳承發揚下去,還想把家鄉的茶葉優勢和民族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些年,普安縣積極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韋波和村民們一起發展茶葉、布依紡織刺繡、農特産品、餐飲民宿等産業,累計幫助周邊村寨6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

貴州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化屋村繡娘給遊客介紹苗繡産品。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青 攝

  創新地將苗繡、蠟染等民族文化資源整合提升,全省打造了“黔繡”“黔藝”等“黔系列”品牌,推出相關7個系列292個“黔系列”品牌産品。通過講好民族文化品牌故事,擴大“黔系列”品牌的“朋友圈”,提高民族文化産業品牌影響力。

  截至目前,貴州依託企業、合作社、手工作坊等,建立了724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支持162家民族傳統手工藝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把民族文化變成商品,促進了民族文化傳承展示與各族群眾增收致富雙贏。(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