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金秋,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黃坪壩區種糧大戶婁方書看著滿壩子金黃的稻穗,嗅著隨風撲鼻的稻香,盤算著如何組織人力進行收割,讓糧食顆粒歸倉。
“餓過飯的人最知道糧食的金貴。”58歲的婁方書,對曾經的苦日子銘刻於心,對土地糧食情有獨鍾。他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當別人外出務工掙錢時,他固守家園租賃鄉親們的田地種糧,逐漸成為種糧大戶。如今,婁方書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0畝,從種到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大米通過品牌賦能賣到全國各地。
“糧策”穩糧倉。隨著中央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産的政策支持力度,貴州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推動糧食生産責任、舉措、工作全面落實到位。好政策春風化雨,硬技術保障有力,廣大糧農心裏吃了定心丸。
9月18日,在黔西市雨朵鎮土城村高標準農田,一派豐收景象。吳傳娟 攝
守牢底線 黨政領辦作示範
九月,走進貴定縣盤江鎮音寨壩區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田連在一起,金黃飽滿的稻穗長勢喜人,繪就了一幅豐收在望的田園畫卷。看著農技人員巡護稻田,合作社也備好了大型收割機和烘乾機,跟著幹的農戶羅熙寶不僅開了眼界,心裏也更加踏實。
音寨壩區是2022年貴州省黨政領導領辦水稻高産示範田所在地。“我們始終把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幹在手上,全力保面積、保産量。”貴定縣副縣長熊月紅説。産量怎麼穩?良種良法是關鍵。音寨壩區示範田種植面積共1530畝,主要種植泰優808、川優6203等達國標二級以上的優良品種,主推“兩增一調”高産高效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有望實現平均畝産650公斤以上,較前三年平均單産增10%以上。
在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普覺鎮貓貓屯壩區,多臺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裏來回穿梭作業。尹潔 攝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今年以來,貴州省各地努力鑽研“糧策”,持續實施糧食單産提升工程,落實黨政領導領辦高産示範田機制,守牢糧食安全生産底線。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今年,貴陽貴安首個黨政領導領辦示範責任田落戶高峰鎮龍寶村。1100畝的稻田聯結起213戶農戶,由文何農機專業合作社統一耕种經營,努力在優種、農業機械化、組織方式、改革創新、實際成效上作出示範。
“全程機械作業是示範責任田耕種的一大重點和亮點,不僅能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能完成提升單産、優化糧食品質的目標。”高峰鎮農業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王培官説,“按農戶原有的耕作水準,參考近年的産量,畝産500公斤已是‘天花板’級別,但今年的示範責任田畝産有望達到600公斤。”
在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強力帶動下,惠農政策激發種糧戶內生動力,各級農技人員聚焦關鍵品種、關鍵環節、關鍵區域,因地制宜優化集成,靈活多樣的高産示範樣板田在廣袤田野上“比武”,等待秋收時節大放異彩。
“揭榜挂帥” 農技支撐促豐收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今年,貴州省開展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短時間內,高産高效、綠色防控、農業機械化、信息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基礎性示範服務和“揭榜挂帥”源源不斷地送到田間地頭及生産一線。
9月13日,湄潭縣農業農村局組織測産專家組對湄潭縣永興鎮桐梓園村馬渡河組水稻小面積高産示範基地進行現場測産驗收。經測算,基地測産地塊水稻畝産1018.16公斤,而原計劃畝産為850公斤,超出預期目標近20%。
該示範基地是貴州省2022年激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揭榜挂帥”榜單之一,核心示範面積200畝,示範帶動5000畝。
據了解,依託貴州省農業科技發展中心、貴州省水稻研究所、貴州省種畜禽種質測定中心、湄潭縣農村發展服務中心、湄潭縣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等單位的支持,示範田選用了水稻品種泰優808,採用“兩增一調”高産栽培技術,應用無紡布缽苗育秧技術,使水稻植株生長健壯、青稈黃熟、長勢良好、病蟲害少,促成了超産。
同樣得益於農技下沉,威寧馬鈴薯基地也傳來好消息。9月6日,畢節市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技人員組成測産組,對雙龍鎮高山村、水潮社區500畝馬鈴薯糧油示範基地開展測産驗收,比目標增産8.4%。據了解,該基地在農技人員指導下,以食味好、抗性強的馬鈴薯威芋7號為主推品種,集成應用機耕、起壟栽培、綠色防控等技術,大幅度提高單産水準,是貴州省開展農機人員創新創業行動的眾多成果之一。
截至7月中旬,貴州省開展“揭榜挂帥”的團隊有1829個1.9萬餘人,對“四個100萬畝”高産領辦示範責任項目、11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347.6萬畝大豆種植任務等實現了技術指導全覆蓋。此外,更多的農技榜單正陸續被“揭下”,貴州省農技人員大顯身手的同時,也為貴州省圓滿完成全年糧油生産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9月18日,在黔西市雨朵鎮土城村高標準農田,一派豐收景象。吳傳娟 攝
良田良機 耕耘山地新“豐”景
“現在種地很省心,我一個人就種了12畝。”望著一排排水稻,黔西市雨朵鎮土城村村民歐炳德滿心歡喜。
讓老歐種地省心的原因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2020年,雨朵鎮建設了2000余畝高標準農田,將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同時排洪溝、灌溉設施不斷完善,機耕道修到田間地頭,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來”。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近年來,貴州堅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讓糧田變“良田”,為糧食穩産增産和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良田”推動著貴州各地土地宜機化的實現。近期,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裏,千畝大豆玉米迎來豐收季,當地組織大型機械全面啟動收割工作。
一台臺收割機在玉米地裏穿梭,一派秋收繁忙景象。“在沒有收割機械的年代,秋收是個複雜又苦累的工程。玉米要用手一個一個掰下來,裝車拉回家後,再用手撕掉玉米皮,最後進行晾曬,這種繁雜活兒幾乎要持續一個月之久。現在農業機械化,一次性完成收割、去殼、粉碎、裝車,省工省力又省時。我們不再那麼辛苦,受天氣的影響也小多了。”化起鎮九甲村村民諶貽昌説。
截至9月初,貴州省共有479家農機合作社投入機收社會化服務,5000余名農機手駕駛5000余臺收割機,開展水稻、高粱、玉米等收割工作。據了解,貴州省共有1000萬餘畝秋糧需要機械化收割,目前已收100萬餘畝。
“糧策”穩糧倉。當下的貴州田野,收割機縱橫馳騁,4156萬畝糧食豐收在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藍嬰 鄧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