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縣: “稻+”産業發展模式讓農民嘗到甜頭
來源:農民日報  |  2023-05-25 13:56:51

  初夏時節,走進貴州省劍河縣南明大壩,白鷺蹁躚,剛剛翻耕過的水田散發出泥土的芬芳,農機手開著插秧機來回奔忙,伴隨著“噠噠”的發動機聲音駛過,一片片新綠在田野裏蔓延開來,一行行整齊有序、間隔適中的秧苗在陽光下煥發著勃勃生機。

  “原來用手插秧,費時費力,需要的人也多。現在用機器,插得又快、又好、又輕鬆。”嘗到了機械插秧的甜頭,岑戈村村民趙紅英忍不住地感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水稻高效種植更是我們當下的首要目標。”劍河縣副縣長陳家勇介紹,農業農村部從劍河縣傳統兩段育秧、人工插秧和勞動力短缺的縣情出發,為該縣首次引進水稻機插秧和精量機直播技術,推動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探索無人農場建設。

  為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在農業農村部的幫扶下,劍河縣農業農村部門把發展稻田養魚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打造生態綠色、高效循環立體農業,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徑。

  與此同時,為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當地還結合實際,提出水稻“雙+”發展思路,即:在“水稻+水産”的基礎上再加上秋冬季特色種植。通過引進專業的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在南明大壩選擇“水稻+鱔(螺)+羊肚菌”模式,稻漁共生、水旱輪作,一水兩用、一田多收,“一鍵”解決米袋子、菜籃子和錢袋子問題,積極探索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有效路徑。

  在方隴村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當地通過引進湖南省辰溪縣鳳凰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按照市場機制運作,自帶項目,自帶資金和技術,自己租田示範的模式,採用穩糧增效、以漁促稻、品質安全、綠色生態為原則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三水模式:即水稻+水産+水禽),帶動農戶實行一水多用、一畝多産、一年多收的高産高效新方式,積極打造萬元田,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長期傳統種植水稻難以産生效益的窘境。

  公司負責人鍾小宏介紹,通過水稻專家的指導,基地選擇了適宜長江上游與雲貴高原種植的優良稻種“奧富優287”為稻漁綜合種養的稻穀品種,同時在水稻種植技術上採取淺水分蘗、深水齊穗的技術要求,培育壯苗,加強田間管理。在水産品種選擇上重點投放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合方鯽2號”“湘軍鯉”“福瑞鯉2號”“小口鯰魚”等優質魚苗。水禽品種選擇適合稻田生長且肉質緊實的小品種麻鴨。在稻漁綜合種養堅持穩糧增效、以漁促稻,對水稻的生長期、魚苗和鴨苗投放規格和時間節點都有具體要求。

  “以每畝稻田支付較高租金給農戶,基地農戶獲得稻田租金收入;聘請基地村民參與示範基地工作,基地農戶不僅獲得就近做工勞務收入,同時還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稻漁綜合種養新技術。”鍾小宏説。

  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示範,方隴村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群眾的認可。陳家勇介紹,目前,在劍河縣已經形成了企業示範試驗、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能人大戶等“稻+”種養模式。

  魚吃稻田裏的害蟲,長得肥壯,魚排出的糞便,成為滋養稻穀的肥料,在稻田裏養魚,進一步促進稻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共生共贏。(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