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堅持農業農村農民優先發展,強力抓好農業耕作條件改善,農業新技術推廣等各項工作,不斷加快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産業化,持續提升農民收入水準,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在思南縣大壩場鎮堯上村,一塊塊高標準農田整齊佈局,集中連片種植的水稻生機盎然、長勢喜人。大壩場鎮堯上村地處武陵山深處,是一個人均耕地較少的傳統村落。受自然條件影響,過去村裏的田塊高低錯落,村民耕種起來極不方便。現如今,當地通過田塊整治、溝渠修建等措施,建成高標準農田1000余畝,“小田”變成“大田”,不僅讓水稻的增産豐收更有“底氣”,還進一步拓寬了當地農業産業的發展思路。
高標準農田航拍圖 攝影 陳敏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之一。近年來,大壩場鎮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渠相連、路相通、田成方、旱能灌、澇能排”的農業生産新格局,極大地改善交通和耕作條件,提高機械化生産水準,為農業生産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有效保護和提高基本農田的糧食生産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讓農業生産更加現代化,不斷朝著向好向前的態勢發展。
截至2022年底,思南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4.9萬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8.1%,18個壩區已實現全覆蓋,新增耕地6540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2萬畝,新增糧食産能2.74萬噸,提升了高標準農田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既實現了耕地質的提升、量的增加,又提高了糧食産量、保障了糧食安全。
農戶們正在農田工作 攝影 陳敏
農業耕作條件的改善,讓農機得以大展身手。在思南縣塘頭鎮的糧油産業園區,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一望無際,伴隨著一陣陣旋翼轉動聲,兩架植保無人機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沿著稻田勻速飛行,機身下的噴淋頭噴出白色的霧化農藥,均勻灑向稻田,為田間水稻披上“防護衣”。
“一台植保無人機的作業效率是人工噴藥的20倍以上,一天能完成600至800畝,能減少農藥使用量30%以上,相較於人工噴藥,植保無人機‘飛防’更高效、安全、節約、環保。”思南縣塘頭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秀峰説。
塘頭鎮機場壩是思南縣水稻高産示範點之一。2022年,該鎮依託壩區資源優勢,立足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産需求,借助東莞市塘廈組團幫扶契機,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530萬元,加快推進糧油産業園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改造,有效促進了農業産業機械化發展,推動農業經營方式、生産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全力打造優質糧油生産基地。
植保無人機正在農田上空噴灑霧化農藥 攝影 陳敏
塘頭鎮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所帶來的便利,以全程機械化種植為抓手,積極推行“水稻+油菜”接茬輪作,有效補齊“種植空窗”,巧讓“冬閒田”變“四季田”,實現了“一年多季”“一田多收”目標,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種好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思南縣聚焦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大力推廣適應丘陵山區耕作特點、覆蓋農作物種植全環節的各類中小型農機,並落實相關的農機購買補貼。目前,思南縣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37家,今年新採購育插秧機具11台套,以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在塘頭、大壩場、許家壩、寬坪、亭子壩等10個鄉鎮落實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面積15270畝;還組建了28支“三農”專家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傳經送寶”,為農業生産保駕護航。
田疇織錦繡,沃野繪“豐”景。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從單一生産到多元發展,思南縣農業經濟正展現出澎湃活力。(文 陳敏 張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