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不大,卻裝著民意;餐碗雖小,卻盛著民心。
當前,正值蔬菜上市旺季,六盤水市鍾山區大河鎮大橋村黨總支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村支兩委幹部及黨員群眾主動靠前,引導村民對轄內1200畝高標準蔬菜基地實行“邊收邊種”模式,做到人不閒、地不閒,全力抓好“菜籃子”産品生産供應。
進入夏季,降雨接連而至,讓大橋村多了一絲涼意,但在大橋村蔬菜基地裏卻是一派火熱的景象。一大早,村民李連強已經和家人忙開了,他們將地裏的大蔥採回來,捆放堆在家門口,隨後又在地裏補種上芹菜。這些大蔥,將在四個小時後運送到貴陽。
近年來,大橋村堅持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組織優勢,主動“走出去”、精準“帶進來”,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積極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黨員幹部走出去,發展經驗帶進來。為開闊村“兩委”幹部視野,積極開設“三個課堂”,以思想破冰推動破題起勢,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上好政治課堂。打破黨員組織關係隸屬界限,創新開展“我來講黨課”活動,每月邀請黨員領導幹部、黨員專家學者、先進模範人物擔任黨課主講人,全面提升黨員教育鮮活性。今年以來,共組織開展講黨課活動9次,參學270余人次。
——上好現場課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村黨支部堅持“走出去”向全國、全省先進村學習,對標改進、取長補短,開闊了眼界和思路、帶來了經驗和方法。大橋村先後到遵義、貴陽等地學習經驗,借鑒先進做法,進一步增強高品質發展動力。
——上好訂單課堂。以區委黨校大橋村教學點為平臺,依託區委黨校師資力量,開展點單式教學培訓。採取黨員、群眾提出課程需求,黨組織提供教育資源,黨校落實課程服務的“點單+配送”方式,全面提升課程培訓的指導性和精準性。目前已組建師資隊伍11名,設置課程菜單41項,組織開展教學培訓2次,參學66人次。
基層組織走出去,黨建資源帶進來。搭建“村校企”黨建聯建平臺,借助高校智力資源和企業市場優勢,有效破解鄉村産業發展困局。
——突出組織聯建。堅持組織聯建帶動産業聯興,會同貴州大學管理學院黨組織、貴州鐵投集團公司黨組織簽訂《黨建聯建共建協議》,三方圍繞組織建設、人才培養、鄉村建設開展結對共建,對3個黨組織67名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根據工作性質和專業特長,設置政策宣傳、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崗位,實行積分量化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在鄉村産業振興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突出人才聯育。堅持人才帶強産業發展、帶領群眾致富“雙帶”作用,組建大橋村人才工作室,將聯建單位黨員、本村農技人才和産業大戶集聚起來,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庫137名,採取“群眾點單、工作室派單、人才接單”模式,為群眾提供項目、技術和信息服務,今年以來,共開展人才服務80余次,培養實用人才79人,帶動100余戶群眾就業增收。
——突出資源聯用。發揮聯建單位在科技、人才、智力、市場資源的優勢,建立貴州大學“博士村長”實踐基地,貴州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派出17人博士服務團隊,長期為村開展村莊規劃、技術服務和産業行銷方面的指導,打造了一支永遠不走的博士科技服務小分隊。立足企業優勢,貴州鐵投集團公司黨委派出幹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2021年以來,先後為大橋村提供幫扶資金180萬元,持續助力大橋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
體制機制走出去,改革紅利帶進來。堅持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規範化、實體化和企業化,實現由小合作到大聯合、大發展的轉型升級,讓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每一名群眾。
——提質增效促發展。以合作社換屆為契機,全面推行“村社合一”組織形式,村黨組織書記依照法定程式選舉為合作社理事長,8名村“兩委”黨員幹部兼任合作社理事和監事,健全完善合作社章程和財務管理制度。
——激勵擔當促發展。制定《大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可分配收益管理辦法》,實行“一金三紅”收益分配模式,將村集體經濟可分配收益資金分為股東分紅,積分分紅和獎勵分紅,對全村990戶股東戶實行積分制管理,通過差異化分紅,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形成了集體和個體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防範風險促發展。堅持集體資金民主監督、科學使用,將“四議兩公開”決策程式貫穿村集體經濟發展全過程,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式審核決策事項2項,開展公示7期。同時,建立“四員合一”監督體系,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陽光下運行。
優勢資源走出去,共同富裕帶進來。大橋村依託獨有特色優勢,深挖“土特産”資源、把做好“土特産”文章作為發展的牛鼻子。
——持續做好“土”文章。大橋村田壩成片、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素有中心城區“菜籃子”的美稱,村總支部牽頭成立大橋村蔬菜協會,組建灌溉、技術、協調、銷售、物流“五個黨員先鋒隊”,為群眾提供“産、供、銷”一條龍服務。2022年全村蔬菜畝産量提升10%,産量達1.5萬噸,産值近5000萬元。
——持續做好“特”文章。積極探索“跳出農業抓農業、面向市場抓特業”的新路子,立足蔬菜壩區景色宜人、遊人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拉長富民産業鏈條,建成大橋村美食一條街,修建商鋪21間,解決大橋村30余人就業,預計全年村集體可獲得收入7.98元。盤活虎跳峽景區閒置空地,發展露營燒烤等休閒娛樂項目,村集體每年獲得收入2萬元。
——持續做好“産”文章。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産業鏈,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集體增富、産業增效。圍繞壩區蔬菜産業發展,建成覆蓋806畝蔬菜基地的灌溉系統,村總支部牽頭成立管水協會,通過科學定價、優化機制,為壩區群眾提供農業生産灌溉服務,極大降低了群眾的灌溉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每年村集體通過灌溉服務可獲得收入14萬元。預計2023年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5萬元。(柯睿 曹海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