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惠水縣好花紅鎮羨田村惠水縣嘉其水産品養殖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30余個大小不一的方形露天水池,魚池內成群的鱘魚在歡快地游動,激起一池活水,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隨著鱘魚營養價值不斷被發現認可,鱘魚的人工養殖業也快速發展起來。惠水縣依託得天獨厚的冷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鱘魚養殖産業,鱘魚成為打造綠色水經濟的“名牌”産業。
今年8月14日,貴州發佈第六號總河湖長令,全省將落實雙控目標,保護優質水資源;推進水岸同治,維護健康水生態;依託河湖資源,打造綠色水經濟;完善制度體系,科學規範水管理;暢通行洪能力,有效保障水安全。著力打造人民群眾滿意的美麗幸福河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秋日清晨,置身萬峰湖岸邊,一湖碧水映入眼簾。
家住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的蘇仕順笑了,在他眼前,水清、岸綠、河暢、景美,萬峰湖仿佛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
“通過監測數據來看,從2022年以來,已經可以長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在黔西南,進入萬峰湖的入湖口有323個,設立了41個水環境監測斷面,全天候實時監測入湖的水質。”黔西南州萬峰湖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運維工程師王平介紹。
萬峰湖因水凈而美,庫區居民因水美而大量發展網箱養魚。前些年,由於過度養殖,網箱、水上餐廳、釣魚棚等數量急劇增多,水體水質一度惡化,讓萬峰湖不堪重負,“一湖碧水”變成了劣Ⅴ類黑臭水體。
萬峰湖水質狀況,直接關係到沿岸數十萬人民的生産生活和珠江流域的高品質發展。2017年起,黔滇桂三地相繼開展“清網”行動。
黔西南州在萬峰湖開展了以全面取締網箱為重點的“清網行動”,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的“綠水行動”,以“退漁還湖、還湖於民”綠色生態養殖和生態旅遊發展為重點的“共享行動”,讓沿湖群眾共享綠色、生態發展紅利。到2018年4月,萬峰湖黔西南州水域“清網”全面完成,累計拆除網箱近470萬平方米,清除水上浮動設施6100余個。
隨著萬峰湖水質變好,沿湖村鎮的産業也發展起來了,原本靠網箱養殖為生的村民均已實現轉産就業。
南盤江鎮田寨村村民韋興江轉産上岸後,利用自家房屋開了一家農家樂,週末和節假日生意好的時候幾乎滿座,每年收入近20萬元,“不比以前養魚差。”韋興江高興地説。
今年8月15日,貴州省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公佈省級首批美麗幸福河湖名單,黔西南州萬峰湖與貴陽市南明河、遵義市赤水河(遵義段)一同上榜,成為全省3條(個)美麗幸福河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119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98.3%,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4.3個百分點,主要河流23個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入秋以來,在余慶縣方竹水庫生態魚養殖基地,每天早上7點左右,捕撈人員駕駛著小船來到這裡。他們將提前下好的漁網慢慢收緊,然後運送到岸邊,起魚、稱重、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方竹水庫位於貴州母親河烏江右岸一級支流余慶河中下游。曾經,由於網箱養殖、過度捕撈,庫區生態一度惡化。2020年,烏江實施“十年禁漁”,方竹水庫水質開始持續改善。
為破解網箱養殖取締後漁業發展難題,當地走出了大水面生態漁業新路子。通過“人放天養”“放魚養水”“以魚凈水”的養殖模式,在保證水系生態健康的前提下,按照輪捕輪放的捕撈方法,發展生態魚養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走進位於遵義市播州區尚嵇鎮的烏江寨,青山遠黛,綠水含煙。置身其中,木樓瓦居立於碧波兩側,薄霧仙裊之間,船夫駛輕舟緩緩而過,呈現出一幅充滿黔地風味的詩意山水畫卷。
烏江寨依託烏江良好的水生態,成為新晉“網紅”村寨。背倚青山,臨水而居,自然風光和黔北民俗風情交相輝映,宛若世外桃源一般,吸引了諸多遊客前來遊玩。
從生態保護到文旅發展,從經濟增長到文化增輝,河流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貴州科學規劃,以水韻激揚水蘊,維護健康水生態,打造綠色水經濟,持續把河流自然風光與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結合起來,打造特色精品旅遊線路,讓貴州河流不斷煥發新光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