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來源:天眼新聞  |  2023-12-11 17:05:34

  “上臺發言了”“又給山鄉教育爭光了”……帶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項目剛從珠海參加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回校,六盤水市水城區阿戛鎮亮岩小學老師們分享這一喜訊後,不到半天,傳遍了整個學校和山鄉。

  也許這次“臺上講話”放在教育資源富集之地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對於一所坐落于海拔2000多米大山下的山村學校老師而言,發端于亮岩小學的這項教學成果,至少是對很多“亮岩小學”教師們在教育戰線堅持多年的一種激勵。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初衷

  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校距甚遠,八成學校學生只有100多名,教師只有8至13人,這是阿戛鎮教育現狀一段時間所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很多學校一個老師就包了一個年級,是‘萬金油’教師,他們根本沒有交流的對象,更沒有交流的平臺,可以想像這如何能搞好教學研究?”

  面對近年來林林總總的教研活動,阿戛鎮的教研何去何從,如何打破這一壁壘?早在2014年,亮岩小學的老師彭召雲就開始了他的構想。

  “好在,能找到‘臭味相投’的同事與同行!經大夥合計,提出了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的聯組教研。”彭召雲説,2016年3月,由3名初中、3名小學共6名教師自發組成的數學教研組,在阿戛鎮成立。至此,6人教研組成員自掏腰包,騎著摩托車在鎮內各學校之間遊説,開始了他們的教研創新之旅。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吃閉門羹是常事,一些校長認為,正常上課人手都不夠,哪有閒工夫參加活動。”跨過“萬事開頭難”的這個“難”也不是沒有小妙招,教研組成員跑遍鎮內所有學校,有的學校甚至“巡迴”跑了多次,不斷用行動去感化更多的人。

  終於,在2016年10月,教研組成員增至10多人,到2017年發展到20多人。隊伍壯大後,教研組在跨學科“混合教研”的基礎上,組建了英語、語文、科學等六大學科的“專業教研”隊,每個組也都有了“領頭羊”。

  至2018年,這項常態化的聯組教研活動,初步形成了基於“問題驅動—頂層設計—教研交流”的山區鄉鎮聯組教研模式。而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傳播,這一教研模式也引起的上級教育部門的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持。如今,該鎮以中心校為平臺的聯組教研隊伍,已發展到了100多人,佔全鎮教師數的三分之二。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拿獎

  八年的實踐摸索,阿戛鎮的聯組教研模式,繪就了一張完善的教研圖譜。老師們通過把鄉鎮內獨立的、分散的學校及其學科教師聚合起來,在共同願景、共同目標的導引下,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實現“1+1>2”的教學共同體。

  聯組教研組織由四個層級組成,包括聯組中心、聯組教研中心、學科聯組,校際共建。各層級各司其職而又聯動發展,形成了學校立體化、學科全覆蓋的教研組織網絡。通過這一平臺,師生逐漸成長,全鎮教學品質得到提升。

  統計顯示,2016年至2022年,該教研組共立省、市、區級課題研究項目143項。其中2018年至2019年屬於“高産”,兩年共立80多項,成果喜人。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讓阿戛鎮老師們意外的是這一教研模式,會拿到大獎。2022年3月,該教研團隊將其教研模式撰寫成題為《為了教好每一堂課:山區鄉鎮聯組教研的模式構建與實踐創新》的報告,參評貴州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就獲得了特等獎。同年,貴州省將這一成果推薦參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今年7月,評選結果出爐,這一成果斬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消息傳來,不光是彭召雲所在的亮岩小學的師生為之感動,在水城區甚至六盤水教育界,也傳為佳話。畢竟,這是貴州省鄉村學校教研成果首次獲此殊榮。會給很多人激勵,不只是山區教師、教育管理者,還有這裡的家長和孩子。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11月18日至21日,以“匯聚·共享·創新教育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該項目成果獲邀參與展覽推介。此次成果總計展出2400多項。在教博會1號館H1-10工作坊1號展臺上,水城區項目組以充滿活力和創新的方式,展示了聯組教研的獨特魅力。

  其間,在開幕式上,僅10名教師上臺作經驗交流發言,彭召雲便是其中之一。他面對全國教育精英所作的聯組教研模式的闡述,獲得了與會嘉賓一致好評。而大會閉幕式上5名代表上臺發言推介,彭召雲也是5人中唯一的教師代表。

  “站上國家級舞臺,我為山區教育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回憶起參會的榮耀以及在台下交流時被眾多專家豎大拇指稱讚的場景,彭召雲説,“這份榮譽是沉甸甸責任,是一記鞭策、也是一根拐杖,提醒我們、支持我們繼續走下去!”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期望

  一次大獎的斬獲以及一次大會上的推介,讓阿戛鎮教育之花越開越盛,也讓這種聯組教研模式被教育界更多的人所知道,也被許多學校和老師借鑒。

  這緣于,阿戛鎮教育及教研活動面臨的問題,並非個案——

  在山區教育中,鄉村學校均不同程度面臨以下問題:學校普遍辦學規模小、教師分散,集群效應彰顯不足;教師專業發展意識不強、動力不足,整體水準相對較低;教師專業發展渠道過窄、機制不活,傳統教研收效甚微。

  專家認為,這一“痛點”成了山區教育的“共性”。而阿戛鎮作為山區的典型代表,其聯組教研的模式,也為有“共性”的區域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借鑒價值,具有較強的複製、推廣作用。這也是獲獎的根本所在。

貴州水城:小山村裏的國家級教學大獎

  該聯組教研活動的開展,破了傳統、單一、封閉的校本教研模式,加強了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的聯繫,轉變了教師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帶動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教研活動高品質發展,推進了農村學校教研活動提質增效。

  當前,阿戛鎮聯組教研的模式,其品牌正逐漸形成,影響力和輻射範圍也在進一步擴大。目前,已在水城區鄉鎮中全面推廣,其成果在市內外分享了百餘次,沿河、凱里、荔波等市、縣教育部門,為老師們進行了這一模式的推廣;江蘇一地還組團到阿戛觀摩學習,北師大的數名專家,也專程前來了解這一模式。

  在該教研團隊看來,這個項目的施行,“其目的是打磨出‘自己’的特色,而這個特色是對‘校情’、‘學情’深度認識和極度負責,在大山深處點亮了一束光,照亮了山村小學的孩子,也照亮了山村的家庭。”教育“永遠在路上”,聯組教研將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為山區鄉村教育高品質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編輯:周嫻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