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應季蔬菜種類相對減少,但在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擺金鎮擺金村,600余畝遲菜心迎來豐收季,一顆顆綠油油的遲菜心長勢喜人,20多名工人正在忙著採摘、整理、裝框,首批成熟的遲心菜已銷往廣東市場,預計今年第一批遲菜心産量達300余噸。
擺金鎮擺金村黨支部書記吳天森介紹,目前第一批遲菜心已開採,每天採摘量保持在8至12噸,已經往廣東江南市場和海吉星市場銷售了40余噸。
工人正在採摘遲菜心
收割好的遲菜心被快速裝車運往冷庫,10余名工人在分揀區進行篩檢、打包、裝箱,質檢人員認真檢查每一箱産品,這批遲菜心將很快出現在廣東市民的餐桌上。
“裝箱一點都不能馬虎,而且品質要嚴格按照客戶的要求來進行,當天採摘,包裝好後當天就必須要發貨。”質檢負責人鄭朝綱説。
長勢良好的遲菜心
在蔬菜種植過程中,擺金村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資源,引進安徽一家種植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模式,向群眾流轉土地,著力打造優質蔬菜種植基地。目前,蔬菜基地已種植遲菜心、豌豆、胡豆等品種,僅種植遲菜心就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至50萬元。
工人正在將遲菜心進行裝箱
“我們種了1000多畝的蔬菜,帶動村民實現務工收入200余萬元,解決了家門口務工的需求。”吳天森説。近年來,擺金村立足實際,通過土地流轉方式,試點推進“小田變大田”,不斷完善機耕道、水渠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朝著“規範化、規模化、訂單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邁進。
“今年我們從農戶手中長期流轉了380畝土地,利用高標準農田實施項目,進行了機耕道、水渠的建設,把以前的146塊小田改造成現在的20塊大田,這樣更有利於全程機械化的實施。” 吳天森説。(文/圖 楊水源 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