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調度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大螢幕上顯示各系統運轉正常。礦井作業和生産畫面,通風、排水、原煤運輸等設備實時數據清晰展現……在指揮中心,井下採煤、運輸、作業人員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
一旁的操作人員按下啟動程式按鈕,膠帶運輸機、轉載機、採煤機、液壓支架等設備自動開始運行。
發耳煤業是六盤水市水城區的一家大中型煤礦企業,是貴州“西電東送”重點工程之一。早在2018年5月,發耳煤業就率先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智慧化綜採工作面。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建成8個(次)智慧化綜採工作面,完成7個生産輔助子系統信息化建設,礦井採煤已全部實現智慧化開採。
水城區是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産煤區(縣)之一,是全國14個大型煤炭生産基地之雲貴煤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以“富礦精開”為關鍵抓手,在精確探礦、精準配礦、精細開礦、精深用礦上發力,全力推進煤炭精深加工,推動煤化工産業集群發展,更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
發耳煤業持續在智慧化開採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在這裡,我們通過視頻能清楚看到井下的煤壁、支架、採煤機,可以全程看到出煤狀態。”發耳煤業機電環保科科長宋健説。
在智慧化、信息化建設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耳煤業還完成“5G+膠帶機智慧巡檢煤礦機器人”示範項目,通過膠帶巡檢機器人替代人工巡檢,實現膠帶運輸的智慧化監測。
連日來,在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忙著進行鋼棚內部的地面硬化,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項目是六盤水大型煤炭儲配基地重要項目之一。按照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化煤炭儲配基地標準進行建設,可實現靜態儲煤能力120萬噸,動態儲配能力達到500萬噸。同時,還建設能源供應鏈服務平臺,配套建設鐵路專用線及快裝系統,污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等環保系統。
該項目負責人楊瑞行介紹,項目預計今年建成。“投入使用後,煤炭供需區域不平衡、煤種結構不平衡、季節性不平衡等問題和本地區主焦煤與北方動力煤置換運輸的問題,都能得到改善和解決。還能提升本地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煤炭倉儲物流業發展。”
水城區煤—焦—化—電循環經濟基地項目,是由貴州能源集團圍繞建設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和打造西南地區煤炭保供中心的戰略定位建設的。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地的燃煤發電項目採用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技術,供電煤耗269.97克/千瓦時,優於行業標杆水準270克/千瓦時;焦化項目採用國際先進的側裝超大容積搗固技術,利用全幹熄焦、煙氣及上升管餘熱回收、煤氣精準加熱等先進技術,將能耗降至109.37千克標煤/噸焦,優於行業能效標杆水準110千克標煤/噸焦。
此外,基地還將構建焦炭熱量回收綜合利用、焦爐煤氣綜合利用、氫氣綜合利用、焦化廢水中水回用等循環經濟産業鏈,有效實現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
“該項目有利於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將水城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地企雙方協同發展。”貴州能源水城煤電化一體化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畢遠會表示,項目建成投産後,將有效強化全省戰略性基礎性能源保障能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