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畫裏鄉村 “留”夢裏鄉愁——央視一套《山水間的家》走進盤州
來源:天眼新聞  |  2024-09-03 15:18:49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第三季來到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進行節目錄製。

  《山水間的家》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聚焦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節目選取不同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進行沉浸式探訪,用文藝精品致敬鄉村振興,為和美鄉村建設凝聚起強大文化動力。

  村村有産業,寨寨有風光。從匠心點睛亮點紛呈,到串珠成鏈風景成線,再到全域發力提質賦能。普古鄉的精彩蝶變為六盤水市鄉村振興畫上生動注解。

  從雨格收費站一路前行,彎彎曲曲的大道,像一條沒有盡頭的長繩,纏繞山腰,越過山岡。舍烹村,坐落在盤州市普古鄉邊陲,被崇山峻嶺所懷抱。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裏寫道:“靠農業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他們的情感根系于土地的饋贈,他們對土地一片虔誠。地,對農民,有著深重的意義。

  “出門過爬,回家過趖。”是舍烹村黨支部書記陶永川最直觀的感受。彼時的舍烹村地處盤州市和水城區交界,邊遠、貧窮,村裏的路大多由馬車軋出,“那時候村裏面誰家都沒有小汽車,買得起也開不進來。”回憶起曾經的路況,陶永川直言苦澀。

“建”畫裏鄉村 “留”夢裏鄉愁——央視一套《山水間的家》走進盤州

  2012年,年近50歲的村民陶正學帶著在外打工的積蓄回到舍烹,在與本村6名致富帶頭人合計後,他帶頭成立普古鄉銀湖合作社,深挖娘娘山旅遊資源、發展刺梨、藍莓、紅心獼猴桃等經濟作物。

  為更好服務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2013年起,盤州市交通運輸局對雨格至娘娘山“山變之路”實施改擴建工程,全線改造里程總計30.168公里,同時投資900萬元完成沿線綠化,全線環境優美,形成了一條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常年潔美的完美風景線。

“建”畫裏鄉村 “留”夢裏鄉愁——央視一套《山水間的家》走進盤州

  2013年7月,為了帶動周邊村民發展,在不變更行政區劃的前提下,交通網絡覆蓋下的舍烹、播秋、水壩、天橋等8個村黨支部和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聯合組建成為六盤水市第一家聯村黨委。

  合作社帶領群眾進行專業化發展,通過黨組織領導,參股數量從最初的456戶發展到如今的3105戶,實現娘娘山片區農戶全覆蓋,初步實現了村村有産業,寨寨有風光。

  節目錄製中,“山水小分隊”在當地村民陶蓉家體驗刺梨的採摘、切片刺梨幹、刺梨原汁製作等各環節,見證當地豐收玉米、晾曬玉米等日常勞作生活場景。陶蓉一家人居住在舍烹村,通過種植刺梨,一家人過上了農旅融合的好日子。

“建”畫裏鄉村 “留”夢裏鄉愁——央視一套《山水間的家》走進盤州

  舍烹村,在實現全域産業、全域生態、全域旅遊、全域治理上,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新道路,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升級。以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集健康養生、休閒度假、農業觀光、民族文化體驗、濕地生態旅遊于一體的4A級景區已然成型。村民年收入達到20000余元,帶動8個村、1100余戶致富增收。而農民們也從之前的“面朝黃土,兜裏沒錢”到現在“入股分紅,生活不愁”,實現了産業興旺和生活富裕。

  便捷的交通條件助推沿線産業迅猛發展,沿線因交通便利種植藍莓、紅心獼猴桃、葡萄等農業産品20000余畝,串聯起沿線千家萬戶;公交進寨、客運進村的美好嚮往得以實現並形成了1小時內到城區(盤州市)、市區(六盤水市)的快捷交通班線,大大縮短村(鎮)同城區的距離。“路”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建”畫裏鄉村 “留”夢裏鄉愁——央視一套《山水間的家》走進盤州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致富,實現從傳統農民到産業農民的轉變;一個村帶動一片村振興,實現從全面發展到黨建引領的轉變;一條路帶動一方熱土,實現從貧困落後到鄉村振興的轉變。《山水間的家》走進這片希望的田野,將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來,而這片土地的故事,也不斷繪就新的篇章。(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魯媛 尚宇傑)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