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來源:天眼新聞  |  2024-09-04 17:36:14

 

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一座橋梁,可貫通南北、橫跨天塹,對於老百姓出行非常重要。

  古時橋梁稀缺,因此一座橋梁一旦建成,往往成為地方標誌物,也容易演變成為地方之名。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大河鎮就有一個以“橋”而命名的村莊——大橋村。

  大橋村古為“以勒河”,因以勒河上清朝年代建成“以勒河石拱橋”而更名為大橋大隊、大橋村,位於六盤水市鍾山區西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

  清朝時,大橋屬水城廳常平裏。1949年前,先後由水城縣文華鄉、德塢區管轄。1949年後為以德人民公社、以德鄉人民政府、大河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以勒河”畔,初秋的大橋,天藍雲淡,萬山青翠,瓜果滿園,豐收在望。站長“以德石拱橋”上,大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斌説了一個關於“橋”的故事。

  以橋冠名的大橋村,自然少不了橋。第一座橋以勒河大橋,始建於清朝光緒(戊寅)四年(西元1878年),經多次重修後,於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建成,全長54.3米,寬5.4米,正常水位時,橋面距水面8.6米。橋面兩側立有石欄,石欄中心,裝飾有圓雕石龍,龍頭迎河上流,龍尾順下流,古樸生動。

  橋身分3孔,南孔跨距10米,中孔跨距11.8米,北孔跨距8.4米。南岸橋頭有踏垛15級,北岸橋頭有踏垛10級。全橋由長方形石塊鑲砌,雄偉壯觀,被譽為“烏江源頭第一石拱橋”。也正是因其連接南北,溝通水陸的重要作用,此後橋邊村莊“以勒河”便以“大橋大隊”“大橋村”為名,並沿用至今。

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民國30年(1941年),時任此地的區長的陸子相,經過多方考察了解,面對農耕、商旅發達和民風彪悍之況,他把“以勒河”更名為“以德河”,“以勒河大橋”更名為“以德河大橋”,又名“以德石拱橋”,區名也由此而變。

  1987年12月28日,以勒河石拱橋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3日,石拱橋再遭特大洪水侵襲,橋面石欄梯步等被大面積沖毀。2011年,當地政府部門撥款10萬元進行修復,這座石拱橋又以嶄新的面貌呈現。

  除了以勒河石拱橋,大橋村還有幾座橋:上世紀70年代,在幺岩腳建有一壩,攔水發電,壩面鋪設鐵板,可過行人鞍馬,是為一橋(後劃給渡口村)。

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90年代後,大橋村委會相繼建成長約90米、60米的兩座鋼繩吊橋,兩岸往來少走了許多彎路,但這些橋都過不了汽車,適應不了社會發展需要。

  兩座鋼繩橋在修建下扒瓦大橋時被拆除,並重新在大河村五組修建一座鐵橋,在一組修建河尾巴大橋。2015年,兩座大橋建成,兩岸往來再無阻攔。

  另外,大橋村還有一座鮮為人知的橋——狗跳橋(也叫虎跳峽),在以勒河尾峽谷之間,河床中突兀的幾塊頑石組成一組不規則的排列,狗亦能縱身跳躍騰挪而過,但稍有不慎則葬身魚腹的急流險灘,有人曰:狗跳橋,無橋便是橋。

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歷史賦予了這個村莊以“大橋”之名,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陸氏碉堡、天下第一“母”字、雙河磚廠“大橋煙囪”等文化遺存,並在這裡閃耀。

  昔日的“以勒河”畔,早已不一般。錯落有致的民居、特色鮮明的民宿、成排的溫室大棚映入眼簾。李斌説:“歲月變遷,精神不改,奔赴從未停止。”

  跨越“三線”建設時期,歷經六十多年發展,全村種有豇豆、花菜、番茄等50余種品種蔬菜,面積約2000畝,年産值4000萬元左右,年産量1.5萬噸左右,採取四季輪作種植,素有涼都“菜籃子”的美稱。

六盤水市鍾山區:“以勒河”畔的“橋”

  搶抓機遇,按照“旅遊+文化”“旅遊+農業”“旅遊+産業”的發展思路,形成集生態旅遊、住宿餐飲、觀光采摘等於一體的發展格局,讓遊客留得住、住得下,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0年,入選“第二批全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三橋連兩岸,兩岸共一村,歲月變遷,精神不改,奔赴從未停止。截至目前,大橋村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中國品質信用AAA級示範社、貴州省同步小康創建最佳示範村、全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村等各級榮譽54項。

  “大橋村將圍繞‘五大振興’,堅持農旅融合,做大蔬菜産業,做活山水文章,將‘花在家旁開、水在村中流、人在畫中走、民在業中富’的美好願景變為現實,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樣板村。”李斌説。(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