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結碩果 甜“獼”産業促增收 ——中國科學院助力水城區壯大獼猴桃産業
來源:貴州日報  |  2024-10-24 12:07:00

  “有專家指導、技術幫扶、政府支持,我們種獼猴桃更有信心。”10月18日,六盤水市水城區蟠龍鎮百車河社區的獼猴桃種植大戶晏庭銀,一邊給獼猴桃修枝,一邊自豪地説,今年僅發往廣東中山的訂單就有2000多公斤,每公斤單價22元。

  晏庭銀的家庭農場最早安裝了防雹網,他感慨地説:“我的基地是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項目示範園,自從採用了專家推薦的‘一幹二蔓’樹型,配備太陽能殺蟲燈、害蟲誘捕器等現代設施,以及去年政府用東西部協作資金幫忙安裝的防雹網後,能有效防控蟲鳥和自然災害,現在一棵樹能結600多個果子呢!”

  勤勞與科技結合,讓種地的“老把式”打開了新天地。2015年以來,中國科學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定點扶貧、對口幫扶”號召,選派精幹力量、組建專家團隊,幫助水城區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産業。

  幫扶中,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國家高水準科技智庫的優勢,完善組織保障體系,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關鍵抓手,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幫助水城區構建完善的獼猴桃産業技術體系。據了解,中國科學院編制了《水城區獼猴桃産業發展規劃》等方案,並根據水城區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特點,引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自主培育、極耐貯藏的優質高抗紅心品種東紅”,將原種植區從海拔1200米升高到1500米,有效拓寬獼猴桃適宜種植區域,逐步形成以“紅陽”“東紅”品種為主,“翠玉”“軟棗”“毛花”等多品種互補的獼猴桃産業群。通過引進優質品種等舉措,水城區獼猴桃種植面積從不到2萬畝突破到11萬畝以上,獼猴桃“噸産園”達4.2萬畝。

  同時,水城區初步形成以中國科學院為依託、本土人才為主體、鄉土人才為支撐的獼猴桃生産技術專業團隊。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鐘彩虹研究員帶領獼猴桃專家團隊,深入水城區找準獼猴桃産業發展技術難題,改進傳統粗獷式”的種植方式,通過院壩會、培訓會、現場演示等多種形式,幫助種植戶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自開展科技幫扶工作以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累計培訓基層幹部9493人次、技術人員9147人次,發掘和培育10余名本土特色濃厚的“土專家”“田秀才”等,聯合培養獼猴桃種植能手50余名,有力推進獼猴桃産業和技術人才融合發展。

  中國科學院整合人才、科研、技術、智力等優勢資源,助力水城區獼猴桃産業不斷壯大。近5年,該區獼猴桃總産量達18.4萬噸,總産值為36.8億元,惠及農戶1.8萬戶,戶均增收超過1.8萬元。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獼猴桃品質安全示範區等國字號”品牌,28家企業獲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認證和出口水果果園註冊登記,水城紅心獼猴桃獲“第十八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第二屆全國獼猴桃品鑒會金獎”等12個展會、品鑒會金獎。水城區已在上海、廣州、深圳等20多個地區建立品牌直銷店54個,與15家經銷商簽訂地區代理協議,與2家企業簽訂出口協議,獼猴桃産品遠銷加拿大、俄羅斯,以及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