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不斷深化“文、旅、教、研”深度融合,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全力創建“青少年研學旅行目的地”,學段貫通、基地多元和寓教于樂的研學遊已然成為綏陽文旅産業的靚麗品牌。
最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們來到綏陽開啟了一段精彩旅程,他們帶著對綏陽之行的期待,在雙河洞開啟了此次探索之旅的第一站。
神秘而壯麗的雙河洞匯聚了洞、林、山、水生態組合,儼然是一本活的喀斯特地學和生物學現實版教科書。雙河洞內隨處可見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形態,絢麗多彩的燈光將整個洞穴輝映得如夢如幻,師生們一路走一路看,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感受水滴石穿的力量。
清華美院師生在溫泉鎮公平村參觀 攝影 鄭孟庭
“這裡是以前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感覺很神秘很壯觀,尤其出了洞穴的那個景色,有一種仙境的感覺。在平時的創作中,大自然的顏色是憑空想像不出來的,顏色很奇妙。當地雲霧繚繞的自然景色也是我們那邊沒有的。我這次來拍了很多照片作為素材,相信之後會創作出很驚艷的作品。”周夢君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第一次來到貴州的她表示此行收穫很大。
在結束探洞之旅後,師生一行來到雙河洞所在的溫泉鎮公平村,實地了解溫泉鎮民宿産業發展。“這裡山清水秀、特別漂亮。而且這邊民宿特別漂亮,這種能符合遊客個性化需求的鄉村民宿也讓我看到了鄉村旅遊對於拉動當地經濟的重要意義,鄉村美景與漂亮的建築相得益彰,也會為我們之後的創作提供思路。”來自江西的大四學生黃芷蕓説。
師生拍照記錄 攝影 鄭孟庭
藝術實踐、鄉村振興、文旅融合、非遺保護、地質科普、生態研學……清華美院師生一行此次將從綏陽地方發展需求出發,利用自身專業,發揮美術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此次實踐研學之行匯聚了不同省市的清華學子,也是一次穿越城鄉的探索之旅。在旺草鎮晨光村,清華美院師生們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在晨光村村史館,古色古香的建築外觀,獨具匠心工藝的竹編,綏陽當地特色娛樂文化,都引起了師生們的強烈興趣,不時用鏡頭記錄著所見所聞。
在蒲場鎮七九村409遺址,清華師生們緩步走過廠房、辦公樓、家屬區、體育場。紅磚白縫的廠房、茂盛的梧桐樹和古羅馬式的體育場,使“三線建設”時期留下的老廠區更有年代感。大家在參觀中進一步了解了三線建設的背景和歷程,深切感受了建設者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
考察過程中學生即興創作 攝影 鄭孟庭
從尋訪千年記憶的古老溶洞,到領略本土文化的生動詮釋,清華美院師生們在實踐中領略綏陽魅力,也在交流碰撞中拓寬藝術想像,為綏陽文旅、文創産業發展聚集青年智慧,以“美育”創新活化“鄉村”文化。
“後續我們會創作更多的美術作品,希望通過社交媒體讓更多的人走進貴州,走進綏陽,借助我們的專業,通過我們的努力,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這是我們最期待的事。”黃芷蕓表示。
藝術力量是新時代鄉村美育建設的重要引擎。今年以來,綏陽縣與清華美院合作建立藝術實踐基地,全面做好清華美院師生來綏開展教學與社會實踐的對接、服務等工作,助力美院學子充分發揮藝術專業特長,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將“五育”並舉融入教學實踐、社會實踐、思政實踐中,以實踐教學基地為紐帶,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的能力及素養,實現育人的創新、教學的創新,讓美育為鄉村振興“鑄魂”,書寫綏陽發展的新篇章。接下來的時間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們還將通過座談討論、實地寫生創作等方式,將處處山水環繞的秋日詩鄉美景躍然筆下,將大美綏陽留存于在記憶之中。(文 鄭孟庭 王澤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