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在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牛大場鎮,秋冬農業生産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田野上,大型耕地機、微型起壟機在耕地上來回奔跑,群眾三五成群,擼起袖子,平整土地、掏溝、打窩、丟肥、放苗、壓土……每個環節分工明確,秩序井然,構成了一幅充滿活力的勞動畫卷。
當前正值秋冬種的“黃金期”,牛大場鎮按照“穩面積、提單産、增總量”的工作思路,以種植“二菜一薯一藥材”(油菜、蔬菜、早熟馬鈴薯和太子參)為抓手,不斷在全鎮範圍內宣傳和推廣秋冬農業生産活動,併為示範點種植戶免費提供種子和肥料,激發農戶種植的積極性。
耕地機正在翻犁土地
“今年農戶種植的積極性較高,我們在牛大場村、吳家塘村以及山口村設置了油菜集中育苗點,總共50畝,移栽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牛大場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坤説。
“去年我種了5畝油菜,收成挺好的。現在政策越來越給力了,不管是種水稻還是油菜,鎮上都給咱們免費送種子和肥料,還會有專人來教種植方式,今年我打算種7畝地。”牛大場鎮吳家塘村村民石磊滿懷信心地説。
農戶在育苗點採摘油菜苗
近年來,牛大場鎮堅持黨建引領,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推廣“稻+N”輪班種植模式,引導群眾春夏種水稻、養稻田魚,秋冬種油菜、馬鈴薯、太子參等,實現“一地多用、一田多收”,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鄉村增色,推動鄉村産業振興。截至目前,牛大場鎮已種植油菜3200畝、蔬菜4700畝、太子參3860畝,預計年底種植面積將可達10萬餘畝。
下一步,牛大場鎮將與縣級相關部門攜手合作,分別就品種選擇、施肥、防災減災等內容,開展階段性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提高農戶種植技術水準;構建縣、鎮、村三級聯動的“種管收”全程技術服務模式,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戶傳授種植技術、管理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確保技術到村到戶到地塊,提升農作物産量和農民的收入。(文/圖 鄭旭 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