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平塘:積極探路“洞穴經濟” 讓沉睡的山洞煥發新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11-04 16:57:40

  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位於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阿下降的傾斜面上,屬中亞熱帶岩溶喀斯特地區,特定的地質和地理環境,多溶洞、天坑和峰叢,自然景觀峻峭多變。

  平塘縣大塘鎮平均海拔1150米,被譽為黔南州的“青藏高原”,是古老民族“咕嚕苗”的居住地。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苗族學會了釀造自己的“泡糟酒”,用於禦寒解疲。悠久的歷史、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兩千多年的民族傳統釀製工藝孕育而成的泡糟酒,成為了當地傳統的“老字號”品牌名酒,亦是了解貴州苗族飲食文化和苗族酒文化的“活化石”。

貴州平塘:積極探路“洞穴經濟” 讓沉睡的山洞煥發新生

苗族群眾上山採酒藥 攝影 雷遠方

  2019年,平塘洞藏泡糟酒釀製技藝被列為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王國先是泡糟酒釀製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之一,十幾歲就開始跟隨父母學習制酒,多年摸索後掌握了傳統泡糟酒釀製流程和核心技術。為了傳承好這一技藝,王國先對村裏有潛質的孩子傳承技藝,並精心培育學徒,並招收本地十多名群眾到工坊務工、收購本地糯米,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現在,平塘洞藏泡糟酒年産量50多噸,在線上平臺均有銷售,年産值達200多萬元。

貴州平塘:積極探路“洞穴經濟” 讓沉睡的山洞煥發新生

工人正在拌曲 供圖 平塘縣融媒體中心

  在天然山洞裏探尋農業發展新路的,不止大塘鎮新營村。平塘喀斯特地形崎嶇不平,可耕地面積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發展,增加了農業生産的難度和成本。如何打破瓶頸,讓傳統産業發新芽、新興産業結碩果?天然山洞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資源,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農業生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為“喚醒”沉睡的山洞,平塘縣掌布鎮新坪村、大塘鎮洋方村分別在山洞裏面種植培育平菇和凍菌。2023年,新坪村積極爭取到5000棒凍菌在清風洞嘗試培育成功。今年,該村開展洞內外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擴大生産規模,9萬個平菇食用菌棒將於不久後再投入洞中。“清風洞為南北開口,通風條件好,洞內為恒溫,常年溫度12至20攝氏度,適合栽培凍菌。在山洞這個‘天然空調房’種植凍菌,這比蓋一個1.1萬平方米的大棚減省100萬元。”新坪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宋子豪介紹。 

貴州平塘:積極探路“洞穴經濟” 讓沉睡的山洞煥發新生

工人正在挑選平菇 供圖 平塘縣融媒體中心

  大塘鎮也在去年種植平菇成功的基礎上,今年引進公司利用山洞種植平菇,目前正在加工菌棒。山洞裏面種蘑菇,開創了一條增收致富新路。“我們的發展目標是要將大塘鎮打造成‘平菇小鎮’,構建‘一村一品牌、一寨一特色’的經濟産業鏈,帶動更多當地村民就近就業。”大塘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説。

  平塘‌‌天硐位於塘邊鎮塘泥村,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內怪石嶙峋,覆蓋了喀斯特地貌溶洞沉積景觀的80%,‌石鐘乳、‌石筍、石花、水母、章魚等地質景觀隨處可見,呈現滄海桑田的地質變化。

貴州平塘:積極探路“洞穴經濟” 讓沉睡的山洞煥發新生

遊客觀看奇特的鐘乳石 供圖 平塘縣融媒體中心

  2016年6月,塘泥村發現了這個神秘洞穴,隨後進行了旅遊開發,對通往天硐的路進行加寬改建,在洞內安裝電力設施、增加了保護系統,景觀保持自然原生態。2018年3月,天硐景區對外開放迎客。

  “我們每年接待300批次探險團,包括吃、住、安全等服務,年均增收100萬元以上。今年‘五一’期間,有500余人到天硐景區進行旅遊消費,營業額達上百萬元。”塘泥村副主任楊光金介紹。

貴州平塘:積極探路“洞穴經濟” 讓沉睡的山洞煥發新生

遊客探洞 供圖 平塘縣融媒體中心

  在不利於發展現代農業的喀斯特地區,平塘縣敢幹、善幹、巧幹,以山洞作天然酒窖,提升酒的經濟價值,為當地糧食作物找到銷路;利用山洞恒溫特性種蘑菇,探索助農增收新途徑;打造洞穴文化旅遊新業態,保護弘揚民族文化,積極探路“洞穴經濟”,在天然山洞裏培育出了“真金白銀”。(文 陸恩鳳 劉朝媛 吳永勝)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