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競馳新能源電池賽道 千億産業乘風起
來源:貴州日報  |  2024-11-11 09:56:38

  11月1日,吉利汽車集團發佈最新銷量數據。吉利汽車10月銷量226686輛,新能源銷量、海外出口銷量持續大幅上揚,增速迅猛。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08722輛,同比增長約83%。其中,銀河E5上市85天,累計交付超4萬輛,成為上市最快突破4萬輛的A級純電SUV。

  吉利貴陽基地作為吉利銀河E5的整車生産基地,目前已實現不同平臺、不同尺寸、不同類型、不同動力、不同功能、不同顏色、不同配置的多車型高度柔性化共線生産,産品涵蓋轎車、SUV、MPV三種車型,動力有甲醇車、汽油車和新能源車。

  隨著吉利、奇瑞等龍頭企業先後在貴州佈局整車基地並陸續擴大投資,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頭部企業紛紛落子,貴州磷化集團、中偉股份、振華新材、安達科技等一批新能源電池材料企業蓬勃發展。

  謀“新”求“質”逐“綠”,産業規模快速增長,發展動能持續增強,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省已形成動力電池産能37億瓦時、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産能45萬噸、三元正極材料産能10.8萬噸、負極材料産能37.4萬噸,較2020年實現大幅倍增,有效支撐貴州省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産基地建設。

  “動力+儲能”雙賽道

  訂單增長、産能飽滿、銷售暢旺……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四期的項目建設擴能,目前已經達到全年7000萬隻鋰電池的産能。

  “去年投資超億元建設了三期項目,主要用於3C儲能電池生産,達到了日産35萬隻鋰離子電池,明年還將進一步擴大三期生産線産能。”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經理張力中説,今年四期建設投産後,産能進一步釋放,做到日産50萬隻鋰離子電池,預計今年全年産值約4億元。

  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位於畢節高新區,隨著園區內産業鏈不斷完善,貴航新能源生産原料實現了園區採購。“生産使用的電解液是由園區的光瑞新能源生産,正極主材料則使用了貴州丕丕丕電子科技公司生産的産品。這極大節約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産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張力中説。

  眼下,貴州車聯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車聯邦)第二代儲能式移動充電機器人已經完成研發,正在做批量投放前的測試工作。

  “這套裝置有望在明年實現市場規模投放。”車聯邦副總經理彭康説,“這個儲能式機器既有助於風、光電等新能源的大規模就近消納,促進能源間的‘時空轉移’,在用電高峰及應急情況下,變車找樁為‘樁找車’,也可將儲存的清潔能源用來向電網反向供電,減輕電網壓力。”

  據《2024中國新型儲能産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儲能累計裝機量將超過 300吉瓦,其中中國鋰離子電池儲能累計裝機量將達65至70吉瓦。為更好適應當前發展環境、産業前沿和貴州省産業基礎新趨勢、新變化,全省緊盯“動力+儲能”雙賽道,加快壯大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産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打造新能源電池材料集群,力爭到2027年集群規模突破5000億元。

  加大創新研發投入

  在六盤水高新區貴州兆為新材料科技公司的年産5000噸新能源材料(碳酸鋰)項目廠房內,含鋰廢渣、鍺廢渣、難選低品位銅尾礦、鎢鐵尾礦等大宗工業固廢在歷經數道工序處理後,搖身一變成為電池級碳酸鋰産品。

  六盤水高新區立足全市及周邊豐富的含鋰尾礦,主動融入“電動貴州”戰略機遇,成功引進年産5000噸新能源材料(碳酸鋰)項目,以含鋰尾礦為主要原料,生産電池級碳酸鋰,專攻新能源電池材料創新。該項目通過自主研發的含鋰尾礦提取電池級碳酸鋰核心技術和定制的模組化環保裝備,提取電池級碳酸鋰産品,將於年底實現投産。

  在貴州兆為新材料科技公司總經理蘭立華看來,沒有落後的産業,只有落後的産品和技術。與礦石法碳酸鋰生産工藝相比,貴州兆為科技基於含鋰尾礦提取的電池級碳酸鋰材料,鋰資源整體回收率達85%以上,高於礦石提鋰行業平均80%的回收率。同時,産品純度和粒度指標達到並優於電池級碳酸鋰材料行業標準。

  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貴州航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研發生産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及特種合金材料,該公司今年新建的15萬噸新材料項目具有顯著的領先優勢。

  “通過同院校合作研發特定的合金成分配比和工藝控制形成部分免熱處理鋁合金材料,在鑄造後無須進行傳統的熱處理工藝,能夠降低生産成本、縮短生産週期,並減少能源消耗。”貴州航鵬總經理吳山飛説。

  接下來,航鵬新材料將為配套建設投産15萬噸再生新材料産線設立科學家工作站,探索上下游協同模式,最大限度對新材料原料進行就地轉換。

  向新求質,蓄勢賦能。“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全省將持續做好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發展培育工作。做優做大已設立的一批創新平臺基礎上,聚力攻關先進技術,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拓展應用場景,持續壯大規模。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優化海外産能佈局,確保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産業高品質發展。

  佈局電池循環利用産業

  隨著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爆髮式增長,動力電池“退役潮”也接踵而至。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總量超過58萬噸,預計到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領域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

  黔東經濟開發區年産10萬噸動力鋰電池循環利用項目一期去年8月實現投産。通過先進的動力電池回收工藝處理,提升處理廢舊動力鋰電池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水準和裝備水準,從而實現金屬再生、環境保護、資源循環等多重目標。

  “項目兩期全部建成達産後將帶動黔東經濟開發區鋰資源循環利用産業融合集聚發展,與岑鞏經濟開發區、大龍經濟開發區加快形成黔東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集聚區,為打造貴州東部新能源産業集群和資源循環産業示範基地提供強力支撐。”貴州黔東經濟開發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胡英增説。

  貴州鑫茂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磷酸鐵鋰生産企業,依靠自身擁有的鋰電池回收技術,及自動化電芯拆解、烘烤、剝離、篩分、除磁等生産工藝,2023年,年産1萬噸磷酸鐵鋰生産線完成工業産值1.9億元,同比增長180%,産品流向下游的寧德時代、比亞迪、江西贛鋒等新能源電池頭部企業。

  今年,貴州磷化集團建成全省首條全要素電池回收生産線,一塊廢舊電池經放電處理後,通過物理破碎,分項篩選出銅箔、鋁箔、鋰電黑粉,再經浸出、萃取分離等環節,黑粉將被製成下游電池生産所需原料。目前,該項目的磷鐵回收率達到90%,碳酸鋰回收率達93%。

  下一步,貴州還將有更多相關企業加快退役電池柔性拆解、電池成組分析等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不斷提升回收效率,做大産業的經濟與環保價值總量。(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江婷婷)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