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兩岸山高林密,溪水清涼,種植的水稻生産週期長,兼具香、糯、韌的特點。今年種植1200余畝,如今,秀地米迎來了豐收,但僅靠秀地村自行售賣遠遠不夠,如何進一步打開銷路,成為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了幫助秀地村的農産品打開銷路,第一書記申洪與其他駐村工作隊員積極開展走訪入戶。在走訪過程中,他們還發現蘿蔔、南瓜等蔬菜也因種種原因難以找到銷路,農戶們豐收的喜悅被愁雲籠罩。
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商量後,申洪便開始為這些農産品“找出路”,一方面積極尋找客源、聯繫親朋好友幫助尋找銷路,一方面向“娘家人”貴州民族大學“求助”。
工人正在打包秀地米
“秀地米生長環境好,口感佳,營養價值高,沒有摻雜任何食品添加劑,學校教職工就應該吃這樣天然的農家米,像蘿蔔、南瓜、土豆這些家産品,都是村民自耕自種,學校食堂採購,學生吃著放心......”申洪變身銷售員向學校工會負責人和後勤處負責人介紹。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與學校的多次溝通,“娘家人”貴州民族大學充分發揮後盾作用,達成了合作意向,目前已採購秀地米8980斤、蘿蔔1000斤。在申洪的牽線搭橋下,貴州民族大學還採購鎮遠縣供銷社基地無公害大米2700斤、青溪鎮蜂蜜84斤、南瓜6000斤、土豆6000斤,銷售額78000余元。
發貨現場,一袋袋包裝精美的秀地米、蜂蜜等農産品整齊地碼放著,即將運往貴州民族大學的餐桌。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紛紛對申洪書記的付出表示感謝。
發貨現場
“今年要不是申書記到處東奔西跑,聯繫買家,我家的蘿蔔就只能積壓在家裏,現在賣出去了,心裏的石頭就落了地,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秀地村岩腳組姚元和説。
申洪表示,打開農産品銷售新渠道,千方百計拓寬農民收入,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是幫扶的重點工作之一,此次農産品銷售只是一個開始。下一步,駐村工作隊將持續探索助農幫農新模式,對村民農産品滯銷情況進行摸排統計,及時聯繫對接銷路,讓土産品賣出好價錢,助力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文/圖 印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