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漲得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11月27日,55公斤級押加決賽進入第三輪決勝局,貴州代表隊的張仁信和重慶代表隊的王珍寬始終保持著同樣的姿勢,好像手腳都被粘在地板上似的。紅布帶的兩頭套在雙方的脖子上,從胯下穿過,緊繃成一條直線,中間的墜條微微晃動,卻並未被拉向任何一邊。
張仁信在比賽中
雙方僵持不下,周圍的吶喊聲越發強烈。張仁信目光緊盯著地板,耳朵裏清晰分辨出教練和隊友的聲音,他們在提醒:“只剩10秒了!”
押加比賽每輪限時90秒,如果未能分出勝負則需加時30秒。越往後越難捱,但張仁信還是不慌不忙,他在等待一個時機。終於,他鉚足了勁向前挪動,對方也開始發力,在裁判的倒數聲中,力量的抗衡很快見分曉,墜條越過決勝線,被拉到張仁信的這一頭。現場爆發歡呼,張仁信終於卸下全身力氣,他贏了。
登上領獎臺
這是張仁信第一次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押加項目問鼎,也是貴州時隔13年再次拿下該運動會押加項目的一等獎。
幾個月來,體重從60多公斤降到55公斤,曾經飽滿的肌肉仿佛縮了水,這是他為備戰押加付出的代價。“最後那10秒鐘我在想,為了比賽堅持了這麼久,忍受了這麼多降體重的痛苦,我的同事們肯定也在看直播,我必須要拿下。”賽後,張仁信説道。
張仁信一年前從貴州民族大學認知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目前是貴州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礦山救援工。
他出生於黔南州三都自治縣,從小在大山裏奔跑,練就了強健的體格。大二時,熱愛拳擊、籃球等各種體育運動的他,在教練屈文貴的發掘下第一次接觸到押加這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貴州獲獎隊員與教練合影
看起來像拔河,卻又與拔河有所不同。這種起源於西藏的運動又被稱為“大象拔河”,顧名思義,角力雙方必須像大象一樣四肢著地,用全身力量進行抗衡,競技過程非常能凸顯出男子氣概。而對於押加運動員而言,這個項目最大的難關並不是把力量練上去,而是把體重降下來。和所有按重量級別分項的體育項目一樣,押加運動員必須將體重嚴格控制在標準線上,因此,降體重是每一位押加運動員的必修課。在備戰期間,降下20多公斤體重的運動員並不少見。
嚴格飲食、大量訓練,夜裏餓了只能靠喝純凈水充饑,堅持一週或許不難,但押加運動員卻要連續幾個月保持節奏直到比賽開始之前。第一次為參賽備戰時,張仁信和其他運動員一樣感到無比煎熬,應對的方法只有不斷為自己做心理建設,一遍又一遍堅定目標。“後來就習慣了。”張仁信説,自己所學的專業涉及心理學、哲學等方面,每次感覺快熬不過去時,他總能利用專業知識幫自己在心理上渡過難關。
過去幾年裏,伴隨著一次次走進市級、省級、全國賽場,張仁信也從“象牙塔”走到了社會中。“礦山救援工作不僅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也需要快速調整心態、冷靜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剛好,這些條件我好像都能滿足。”多年保持運動習慣練就的強健體魄,以及在大學裏掌握的專業知識,讓張仁信順利找到了工作。
“押加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公司了解到我有這方面的特長後就告訴我,只要能通過選拔,就安心去訓練,為家鄉爭光。”張仁信説,他備戰的這幾個月得到了工作單位的大力支持,此次能夠取得好成績,不僅是給自己的多年堅持一個交代,也沒有辜負家鄉人的期待。(文、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芳蓉 通訊員 姚炅岑)